我们知道,清代的历史和八旗制度是分不开的,因为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都与八旗制度有关。不过有个问题也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何满洲八旗在壮大之后,没有发展成九旗、十旗甚至更多呢?

努尔哈赤时期,首先第一步是组建四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不久因队伍壮大,又添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皇太极时期,随着蒙古、汉人不断增多,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数量都是八个,没有作出任何调整,这始终是一个谜,很少有人对它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不过,从八旗制度的相关史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端倪的。大致可以推断,这与旗的领主分封有关,因为每个旗的旗主、领主对于本旗有私领性,是他私人所属的单位。 八旗是在军事战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攻城及占领土地的分配上,都应有一个部署安排原则,这样各旗之间才不会产生矛盾。先说攻城,一般来说,城都是四面,究竟怎么部署军队,把哪个旗安排在哪个方位上这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由于敌方军队重点布置在哪里,每个城都不一样,那么在攻城的过程中,难易程度、本方伤亡大小也就不一样。为了保证公平,就确定了八个旗的固定方位,无论攻打哪个城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北方是两黄旗,东方是两白旗,西方是两红旗,南方是两蓝旗。 所以,我们在看《清实录》中攻打某某城的时候,发现总是这样布置,假如是九个旗或是六个旗,就不好分了,因为八个正好是四方的倍数,开始建四旗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八旗的这种方位原则,应该是八旗领主共同商议制定的,大家都认可,共同遵守。

再如分配土地的时候,也有一个方位问题。大片土地分配时,因各方位的土地肥瘠、自然条件不同,如果按照既定的八旗固定方位原则,各旗都会接受,条件差的地方分给某旗,因为是按原则分,该旗也会认可,所以在这方面也涉及八旗与四面八方的方位问题。 东南西北四面是固定的,旗数之人,也须循从固定。违背八旗与四面八方的方位原则,就会出矛盾,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关后圈地。 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为了照顾他的正白旗,把应分给镶黄旗方位的圈地给占了,结果到了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的时候,四大臣之一的镶黄旗的鳌拜就提出应再调换,形成了当时的换圈事件。

八旗兵进北京城以后的驻地,也是按照这个方位,两黄旗在北城,安定门内是镶黄旗,德胜门内是正黄旗;两白旗在东城,东直门内是正白旗,朝阳门内是镶白旗;两红旗在西城,西直门内是正红旗,阜成门内镶红旗;两蓝旗在南城,宣武门是镶蓝旗,崇文门内是正蓝旗。 正因为如此,才不能设六个、九个、十个旗,所以满族的分封始终是八个政治实体,不像西周时期分封了几十个封国。努尔哈赤子孙那么多,若是每一个人分封都建一个旗,要设十几个旗,就麻烦了。

因而八旗中就出现了一个旗分封安置几个领主的现象,无论延续多少代,也不会增建旗,始终是八个。比如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兄弟俩封在这个旗,如果再有人分封,也可以分到正蓝旗去,而不是在增加一个旗封给他。这也就是八旗数量不变,而旗下佐领数量各有不同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