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通史的开端,因此长期以来在历史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后人在研究《史记》时却发现了不少疑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严谨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中记载的不少事件之间都互有矛盾,这到底是为何?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史记》中三个细思恐极的事件,看看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有多厉害。

春秋笔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铸《史记》堪称是古代史学家最伟大的壮举,虽然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他化悲愤为力量,呕心沥血数十载,写出了这部千古奇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 但是任何文字记载都不可避免受到作者本人主观倾向的影响,因此《史记》中也有司马迁的春秋笔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春秋笔法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或颠倒黑白的捏造。春秋笔法是一种古代史学领域记录历史事件的写作技巧。 据称,春秋笔法诞生于春秋时期孔夫子著《春秋》,孔子用极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巧妙且委婉的融入了自己的褒贬态度。

在史学记载中,这种写作方法很好的契合了记录历史要尽可能客观的要求,因此在成书中不会直接出现结论性的判断,但是细究的话,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在逐字逐句中就融入了自己的好恶,所以显得十分高明。 嬴政身世《史记》中关于秦始皇嬴政的身世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出自《秦始皇本纪》,说嬴政是根正苗红的嬴家子孙,是“秦庄襄王子也”。 而另一种观点是出自《吕不韦列传》,说嬴政其实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子嗣。 千百年来,两种说法都有不少支持者,但任何一方人都无法断言历史的真相就是司马迁所写的那样。

司马迁《吕不韦列传》中写道,秦嬴政的生母赵姬本是吕不韦的小妾,已经怀上嬴政的时候被吕不韦送给了秦国王子子楚,因此秦襄公子楚并非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才是。 但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的描述却截然相反,说赵姬嫁给了子楚之后“至大期时,生子政”。 古代的“大期”至少是十个月甚至十二个月,因此赵姬十月怀胎肯定是子楚的孩子。 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离先秦已经千年,他也无法判断到底那种历史是真。因此为了严谨,他就把两种说法都记录了下来,这样至少能让其中一种真实的历史得以流传。

除宫之变汉初的除宫之变是一场血腥的政治大清洗。刘邦死后,吕雉专权,残害了不少刘姓子嗣,并且扶持自家的吕氏子弟上位,几乎篡夺了刘汉江山。 吕雉死后,周勃和陈平等大汉开国元老势力打着安汉兴刘的名义发动了除宫之变,诛杀了吕氏满门,然后扶持了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入宫,成为了汉文帝。 但是,摆在刘恒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邦的嫡长子汉惠帝刘盈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刘盈还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比叔叔刘恒更有资格成为大汉正统继承人。 尽管现在刘恒当上了皇帝,但难免未来不会有人再打着刘盈遗孤的名义造反,因此这四个侄子的去留问题就成了大麻烦。

汉文帝刘恒是个善人,也许他没打算杀死自己的子侄,但是大汉武勋集团的代表人周勃陈平只用了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刘盈子嗣送上了绝路。 陈平说:“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意为刘盈的这四个儿子并非是亲生的,是吕雉在刘盈死后找来冒充刘氏血脉的孩子,因此杀起来就没有任何道德和法理上的麻烦。 司马迁在记录除宫之变时,对刘盈子嗣的形容为“皆非真孝惠子也”,支持了大汉官方的说法。 但他在这样表面上是服从了大汉官方说辞,实际上却也把代王登基为帝的细节,以及除宫之变中少帝和其他三位世子的死亡真相公之于众。

司马迁用这种巧妙的春秋笔法既揭露了大汉统治集团的血腥手段,又避免了自己受到惩罚,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技艺高超。 吴太子之死除了除宫之变外,司马迁还用春秋笔法的技艺,巧妙的记载了另一起关于汉文帝的丑闻,这就是发生于汉景帝时期的叛乱——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吴王太子刘贤之死事件。 司马迁在《汉孝文本纪》中记载,吴王刘濞装病,很久都不来上朝,而汉文帝非常宽容的没有追究吴王的轻慢,反而赏赐了他几根拐杖,让他好好养病。 看起来汉文帝确实是个好皇帝,非常符合历史上对他仁慈宽容的记载,但实际上司马迁这是刻意隐瞒了一部分真相。

汉文帝并非是真的对吴王的逾礼还大度,而是他自知理亏,不得不顺着吴王来安抚他。 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在另一篇本纪中揭露了真相,原来是汉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和刘贤下棋的时候输了,暴怒之下竟然拿起棋盘把自己的堂兄弟刘贤砸死了! 发生这种事情,吴王刘濞不发兵来找汉文帝的麻烦都算给足了面子,因此装病不来上朝这种小事,只是吴王表达自己不满的示威,汉文帝在此事上完全不占理,只能退让。 刘启是汉武帝刘彻的父亲,刘彻本来就看司马迁非常不顺眼了,司马迁怎敢再如实记载刘启的丑闻? 但司马迁仍然巧妙的用春秋笔法旁敲侧击解释了吴王太子之死的真相,真是非常高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