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末千锤百炼般打磨出首台发动机的的奇瑞,可能很难想到,二十余载后,再次借风云之名的一台新车,发动机最高热效率高达44.5%,续航居然可以轻松超过2100km。

进入2024年以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勤靠电,长途靠“混”,主打一个能省则省。因此,插电式混动车型越来越成为家庭用车的首选类型。

不过,尽管各大车企也都意识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续航能力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些需求的,仍然集中在行业头部玩家,而技术奇瑞妥妥的身处于此,并且用优秀产品再次引发行业震动。

前不久,奇瑞风云T10正式上市。作为风云序列的当家旗舰,T10长宽高尺寸4850mm×1930mm×1712mm,并且拥有2820mm大轴距,而这样一台中大型插混SUV,起售价不过19万元。在售价亲民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这台新车在奇瑞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的赋能下,满油满电无需补能的情况下续航能力可以达到2169.641km,创造了吉尼斯最长续航世界纪录。

有人把风云T10的出现比作奇瑞再次掀了桌子,掌门人尹同跃的那句“2024年将要不客气了”的口号同样充满了火药味。一直低调做事被称作汽车圈“理工男”的奇瑞怎么就突然高调了起来?风云序列的出现又会给奇瑞带来什么呢?

掀桌子凭的是技术能力

奇瑞风云T10是在7月25日正式上市的,而这已经是风云系列在短短7个月里推出的第四款全新车型。短时间内密集上市的背后,不仅有奇瑞对市场的精准把握、缜密的推新计划,其实更是技术积淀的集中爆发。

这么说吧,奇瑞的技术积淀根本无需外行润色,列一些实打实的成就即可一目了然。

目前为止,奇瑞坚持自主研发已经27年,荣获过10次“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唯一掌握全系列变速箱技术的企业,包括MT、AMT、AT、CVT、DCT、DHT等变速箱技术,鲲鹏DHT混动专用变速箱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成果。

在混动技术领域,奇瑞从2005年便开始投入研发,到2024年,在多种混动技术路线多元探索下,已经完成从0-1的技术积累。其中,2016年奇瑞搭载第一代混动科技ESS(Economical、Safety、Stability)的艾瑞泽7e PHEV上市;2018年开始聚焦DHT技术创新研发,开发构建全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2023年,奇瑞第三代混动科技鲲鹏超能混动C-DM诞生。

不管是在燃油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还是新能源时代全力聚焦的混动系统上,奇瑞技术从来都走在了行业前列,而这正是奇瑞敢于掀桌子的底气所在。

壮志难酬下的高调反击

“理工男”的称号,对曾经的奇瑞来说是一种认可,但对现在的奇瑞来讲却像是一套枷锁。认可由技术积淀而来,但枷锁则也正是因埋头技术研发却错失了部分市场。

因此,当竞争对手持续刷新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当市场份额被爆发的竞争者不断蚕食,奇瑞也开始卷起技术“风云”。

在刚刚上市的风云T10上,我们看到了奇瑞摆脱这种枷锁的能力与决心。

首先,T10除了能够做到满油满电2100km超长续航能力,还拥有210km的纯电续航水平,并且可以在时速208km/h连续高速行驶中不失速。另外,作为一台中大型SUV,T10四驱还能做到4秒级的百公里加速成绩,百公里亏电油耗只需4L+。

在性能与续航能力之外,风云T10还在底盘操控、舒适性配置、安全配置方面保持一贯的高水平。比如,风云T10全系标配了CDC智能调节悬挂系统,能够帮助车辆做到运动性与舒适性的统一;风云T10作为全球车,按照全球标准进行开发,以确保每台车都能够经过全球市场的严苛检验。

那么,在多重技术加持下的风云序列,会给奇瑞带来什么呢?

首先,按照奇瑞对于风云的产品序列划分,它面对的是主流消费群体,通过合理的定价,能够让更多用户对其技术优势产生兴趣,包括奇瑞的混动“三大件”,混动专用发动机、混动专用变速箱和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当用户形成认知之后,也能够为奇瑞旗下其它品牌产生裙带效应,促进其它品牌销量增长。

其次,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风云的出现能够让奇瑞更快的将新技术投入到新产品中,在市场环境下对技术进行快速检验,从而真正以技术赢取用户信任。

另外,新能源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卷到白热化阶段,在对手占据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奇瑞通过风云序列在价格上、技术上、体验上死磕对手,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也不成问题。

2024年上半年,奇瑞汽车累计销售汽车1100621辆,同比增长48.4%,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0947辆,同比增长181.5%。从数据上能够看到,尽管奇瑞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相比对手仍然有较大的追赶空间。不过,随着风云系列车型的密集发布,我们也相信经历了27年技术积累的奇瑞,在卷起技术风云之后,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爆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