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作为蜀国“五虎上将”里最具有的争议一位,“强而无义”是马超的真实写照。他英勇不下吕布,就连枭雄曹操都要惧他三分,然而在归降刘备的时候,却被李恢短短几句话就领兵来降,那么李恢都说了什么呢?

马超在《三国演义》里初次登场只有十七岁,虽然年少,却在阵前几回合就杀了李傕、郭汜手下的两员大将——李蒙、王方。在之后的渭水之战中,马超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险些丧命。这也是马超的成名战役,就连对手曹操也是对马超赞叹不已,称之为“马超之勇不下吕布”。 后来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马超,之后马超依附汉中张鲁。在刘备攻取益州时,曾受张鲁之命协助刘璋,葭萌关下与张飞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说客李恢劝降。一向性烈过人的“锦马超”怎么会如此“好骗”呢?

恢行至超寨,先使人通姓后。马超曰:“吾知李恢乃辩士,今必来说我。”先唤二十刀斧手伏于帐下,嘱曰:“令汝砍,即砍为肉酱。” 马超也不是傻子,怎么说也是一代名将。对于李恢的来意他心中自然是非常透彻。能够在英雄辈出的三国之中享有威名,自然也是心狠手辣之辈。可以说去到他的营帐中劝降他,不亚于与虎谋皮。 第一句 马超端坐帐中不动,叱李恢曰:“汝来为何?”恢曰:“特来作说客。”超曰:“吾匣中宝剑新磨。汝试言之,其言不通,便请试剑!”恢笑曰: “将军之祸不远矣!但恐新磨之剑,不能试吾之头,将欲自试也!”

作为说客气势上自然不能输,李恢一上来就“口出狂言”,他不惧怕马超提前设下的刀斧手,反倒提示马超祸不远矣。在马超的眼中,既是来充当说客自然是动晓利害,像李恢这样的“恐吓”在马超眼里自然是另类,也是这样才能让马超听得进去。 第二句 恢曰:“吾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李恢先是运用了西施和无盐的典故:西施都知道是著名的美女,就算是善于诽谤的人也不能掩盖他的美貌。而无盐则是有名的丑女,即便是善于赞美的人也不能掩盖他的丑陋,用这两个典故说的是人世间的常情。接着又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下落,月亮呈现圆满就要开始亏损,这是自然的现象。一个人情世故,一个自然真理,道尽了马超的处境。

盛极必衰的道理在马超身上也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渭水之战时他是何等的威风,可是现在在张鲁帐下屈身事之,张鲁又听信佞言让他退无可退,此为盛极必衰的自然之理,除了劝降马超外还有着安抚的意味。 人情世故则是引出后边的话,与曹操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现在的处境是进不能打败刘备向张鲁表忠心,退又见不着张鲁面而被张鲁猜疑,被夹在夹缝中图求生存。这是用马超与敌人的仇恨和处境来让马超动摇。接着李恢又运用一种后果来警示马超:若是再有渭水之败该当如何? 都知道马超渭水之战中被曹操战败投降张鲁,若是现在再有一场打败将会无容身之地。说到这马超的心思就已经完全被李恢主导了。

第三句 恢曰:“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 李恢在他的第三句话中说明最终意图,他又巧妙的运用马超父亲马腾来拉近与刘备的关系。此外他又用自己这个活生生的归降例子来证明:刘备礼贤下士,你归降之后一定能被重用。可以说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下,马超最终被李恢所打动。

李恢只说了三句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让刘备收得了马超这个猛将,真是不弱于当年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由此看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确实是战争的真理。怪不得当年一首楚歌就能让项羽功败垂成,有时候语言对战争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