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红军顿感形势不妙,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离开了中央根据地,开启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
一年时间内经历60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城,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是所有人不敢想像的,以至于后人无不赞叹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等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时,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而造成这一切灾难的根源,竟是因为一个德国人的错误指挥。
中共苏区来了个“高层”
1932年秋天,上海远东局迎来一位新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名叫奥托·布劳恩。他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一战时参加德国共产党,后越狱逃亡苏联,成为了苏联一份子。
1932年,国际共产执委会派奥托·布劳恩来中国工作,因为理论基础扎实,不久后又随着临时中央来到中央苏区,担任军事顾问。
对于33岁的奥托·布劳恩来说,中国算是他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的“实习工作”,他需要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帮助与意见。
不过也有人讲,奥托·布劳恩其实并没有这么大的权利来到中央苏区进行“指导”,共产国际也曾表示他仅是一个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应受支配于中国共产党。
况且奥托·布劳恩来到中国的任务非常明显,一是营救共产国际派遣到中国的秘密情报人员牛兰夫妇,二是给中共送款。
谁曾想任务完成以后,奥托·布劳恩竟选择了留在中国,给自己改名为“李德”后还来了一个身份上的大转变,直接从一个被支配的人变成了支配者。
虽然身份上遭到怀疑,但在帮助中国革命上,李德的初心却一直是好的。可谁想正是他的迫切,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启转移。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就很明白中苏之间的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条件,两国的政党之间只能存在合作关系,是不能融为一体的。
中国需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苏联能给予的建议和帮助是有限的,这是当时无数人的共识。
可那时时局紧张,很多人对未来充满迷茫,还没有完全找到一条明确的前进方向,在此情况下,也只能寄希望于共产国际,希望能得到指示。
因为坚决拥护和执行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时青年团中央局书记博古一跃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并在王明的牵线下开始信任“高材生”李德,任用起李德。
或许李德本人也没想到,自己在苏共默默无名,无人放在眼里,谁曾想来到中国后,竟得到 博古另眼相待,双手奉上决策大权。
所以也有很多人讲,李德是正好乘共产国际代表还没有抵达中国,在博古等人的怂恿下“张冠李戴”,才莫名地成为了中共权力的高层。
为什么遵义会议会是历史伟大转折
从1930年10月的第一次反“围剿”到1932年的第四次反“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稳扎稳打的带领下,红军四次战胜国民党军队。
但等到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第五次对我党发动“围剿”后,战场局势也受到王明、李德等人影响,开始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打仗自古以来看的就是指挥,好的指挥胜过千军万马,甚至可能实现以少胜多、绝地翻盘的操作。
前几次反“围剿”胜利中,蒋介石便浩浩荡荡地调集出数十万大军,但却均被红军击败,没捞到太多好处。
王明素来奉行冒险主义,主观的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甚至蔑视敌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他们任用李德这样不了解中国实情、不了解战争局势的战场新人,让他去与国民党的老兵老将们做斗争,当属儿戏。
况且李德的获得权力以后,身上的毛病可真不少,但凡有人敢质疑他的权威,都会被“逐出”。甚至在“左”倾思想盛行之下,毛主席也被迫离开了领导岗位。
在此背景下,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放弃了原本的稳扎稳打,面对国民党的100万大军和200架飞机,反而推行起了军事冒险主义,试图与国民党军硬碰硬。
这样的主张无异于螳臂当车,在敌人 疯狂的进攻下,军事冒险主义发展成了拼命主义,最后竟沦落为逃跑主义。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战略位置至关重要。1934年4月,国民党集火攻打广昌,局势危急,毛泽东与张闻天等人不主张进行保卫,否则牺牲惨重。
但李德却不听取意见,还连同博古命令红军保卫广昌,同敌人决一死战。
从4月10日到27日,红军损失惨重,即便付出再多也难改被动局面,不得不宣布保卫计划失败,撤军广昌。
这场战斗中,国民党损失共2600人,而共产党却伤亡5000多,数量达到了参战人员的四分之一,气得彭德怀指着李德痛骂。
一直到遵义会议,中央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定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新中央领导,中国革命才得以挽救。
所以我们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便会讲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
两段婚姻和结局
李德在中国待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红军抵达延安后不久,他就灰溜溜地返回了莫斯科。但就是这短短几年时间,李德却在中国有了两段婚姻。
因为思想开放,李德曾疯狂追求过一位红军女干部,但那位女干部又是个结了婚的人,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吓得组织连忙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希望他能收敛一下自己。
萧月华是李德在中国的第一任妻子,因为生活语言习惯,萧月华并不是很想嫁给李德,但为了组织和谐,萧月华硬撑着自己答应了。
两人婚后的生活磕磕绊绊,时常打闹,一直到萧月华怀孕后才得以好转。
但矛盾只是被两人暂时放下了,抵达延安以后,萧月华走进了抗大学习,他们的情感也因为长时间不得交流的破裂。
离婚后不久,李德认识了一位能歌善舞的美人李丽莲,但令李德惊艳的不是她美丽的外貌和歌喉,而是她竟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因为李德的坦率与浪漫,李丽莲答应了他的求婚。
但好景不长,留在中国的第七年,李德接到苏联通知,要他即刻返回莫斯科。匆匆登上飞机,李德本是想要将李丽莲一起带走,谁想李丽莲没有护照,得不到批准,夫妻俩也就此离别,天各一方。
离婚以后,萧月华成长为开国大校,李丽莲成为了全国妇联儿童部和对外联络部部长,各自拥有自己事业。而李德则活了很久很久,一直到1974年8月,以74岁高龄逝于东德。
参考资料:
1.人民网《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
2.人民网《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
3.人民网《外国人李德为什么被称为“红都的‘太上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