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此时此刻,我很想为先生写下一点东西,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只能用怅然若失来形容,感觉心中失去了一块东西,而且是永久失去,无法填补的那种。

我承认,梁先生对我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开启了我的很多思考,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在我看来,他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对常识的尊重和表达,我也正是因为《常识》这本书而第一次认知他。

这种感觉要怎么形容呢,就是听过那么多宏大的概念后,突然有人提醒我,注意观察和思考各种常识,别把常识不当回事。

由这本书,我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那就是尊重常识,并努力去理解常识,用常识来判断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

当然,梁文道对我来说,不只是常识,他还意味着更多,比如那个时代的风貌,有一种勃勃生机,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竞相发表,然后让人去判断和选择。

当然,我也知道另外一句话,那就是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事后回望其实都是最好的时代,我承认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但我还是怀念梁文道先生被广泛认可的那个时代。

因为那是一个人文时代,是一个充满思辨性的时代,是一个尊重普通人表达和思考空间的时代,也是一个舆论场上充份表达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标志,在凤凰卫视有三人行,在湖南卫视有新青年,在央视有焦点访谈,在民间有天涯、凯迪、猫扑、西祠等,总之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思想表达和交锋,算是网络版百家争鸣吧……

再到后来,能表达的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默,不再网络上发表观点,也不在朋友圈中分享,处于消声的状态。

但总有人还在坚持着,比如梁文道先生就是这样,他一直努力更新着八分半,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公众分析阐释着。

而它的背后何尝不是三人行的余韵?

又何尝不是八分的传承呢?

在我看来,梁文道就是一个如同在夕阳下行走的人。

最终随着一纸通知,梁文道从我们的视线中离开,也从舆论场中消失。

于是,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他了。

这句话也终成绝响。

我知道,梁文道一直在温和的表达着一些东西,然后由着听众去选择,他就像一个站在悬崖边的守护着,又像是手持烛火的行人,在照亮着一些东西,也在守护着一些东西。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他守护的东西并没有变,还是朴素的常识,还是想努力唤醒人们对常识的敬畏。

也许在他看来,对常识有敬畏,才会对文明有着深切理解,做人做事就不会那么极端,而是温和有韧性,或许这才是他理想中的世界模样吧?

可是呢,现在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极端化表达正在逐渐成为主流,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网络,都充斥着极端化的声音,以及宏大的概念叙事,梁先生终究还是没有敌过这样的潮流,败下阵来。

但总有人记得他传播过的常识,并愿意讲给更多人听,这何尝不是文明的一种传承呢?只要心中有常识在,文明就一直在,不会消亡。

梁先生手中的烛火熄灭,他转身步入暗夜中,接下来该轮到其他人接过他手中的烛火了,比如我,比如你们大家。也许梁先生被认可的那个时代已经落幕了,但我们至少可以记得,原来我们曾经那样经历过,那样活过。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总要有人点亮烛火,让它不至于被风吹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