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相信很多的中国人还是有烧香拜佛的习惯,比如逢年过节就要杀鸡宰羊来祭拜祖先等习惯。

当然,这种方法不能说是迷信吧。这种一来呢是千百年的习俗如此,二来也是人们想要求得心安的一种心理吧? 而有些虔诚的教徒呢,也经常会跑到寺庙里去拜菩萨佛祖,而在日常的口语之中,人们也常会把寺庙等词连接在一起,可是事实上寺和庙不是一回事,寺庙里面虽然现在大多数都是供奉菩萨和各路神仙,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可要分清楚: “寺”是什么,“庙”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马寺”,论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朝时期,也因此“寺”成为了现在和尚讲经的地方。

可是事实上,“寺”在一开始并非我们如今所知道的那样,是和尚念经讲经的地方,相反,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之中经常会有类似“大理寺”、“鸿胪寺”等类似朝廷办公场所出现。 所以由这就可以看出,“寺”在一开始并不是这个含义,他是古代行政单位的一种统称,而且“寺”的级别可还不低,在秦汉的官职之中,只有官舍才能称之为寺。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大理寺”,他在当时就相当于如今最高人民法院,是掌管各类刑事案件的地方,一旦大理寺从中发现了有类似冤假错案,随时可以调取卷宗发回重审。 同时遇到类似那种刑事案件需要“三司会审”的,大理寺是必不可少的,而类似“鸿胪寺”也是如此, “鸿胪寺”是“九寺”之一,所谓的“九寺”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卿”,在唐朝时期是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事接待工作,直接听命于礼部,官职在从三品左右。

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汉朝之后,为了给当时的僧团提供帮助,因此东汉政府专门创立了一个“行政机构”给这些僧团讲经,而由于当时搬运佛经的都是健壮的白马,因此“白马寺”就是这么而来的。 而“庙”的起源在古代比“寺”还要早,在古代,一开始“庙”是专门为国人祭祀祖宗所建设的“房屋”,比如我们常说的“太庙”,这往前追溯供奉的都是自己的祖宗,而古代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孝”,丢了“太庙”等于丢了祖宗社稷。 到了汉代以后,庙的演变也逐渐丰富起来了,由一开始只祭祀先祖转变成祭祀一切圣贤,比如孔庙、武庙、岳王庙、山神庙等等。 与“寺”不同的是,“寺”里面大部分供奉的都是佛家的菩萨、而庙里面除了祖宗之外,还有各路神仙和圣贤,所以看起来差不多,寺和庙还是区别很大的。

寺和庙什么时候混淆的 其实在秦汉时期,寺和庙还是分的很清的,两者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关联。 这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佛教还未兴起,寺院之中还并未有各路菩萨,寺和庙之间可以说是各司其职,而且当时的白马寺可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进去参拜的,那个时候这里大部分还是皇帝的专用场所。 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变得不一样了,这个时代西域的某些僧侣为了传播佛法就主动帮助那些君王,比如石勒的智囊佛图澄,在石勒定鼎天下的过程之中他有很大的功劳,因此后来石勒一统天下之后便投桃报李的广建佛寺。

而当时的南朝呢?玄学兴起之后,当时的许多名士就将佛教的许多理论和玄学、道家的许多学说联系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还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玄学发展到后期就糅合了各家所长,因此在魏晋时期,佛教在大江南北澄全面开花之势。 至梁武帝萧衍时期,由于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又在当时的江南广建寺院,俗称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因此后来的人一提及僧侣不约而同就和寺联系在一起。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各级官府除了大理寺之外也很少用寺来署名行政机构。

而当时寺院之中供奉的是菩萨和佛祖等等,庙宇之中供奉的是各路神仙,所以在这之后很多人就将两者混淆了概念便合二为一了,就演变成我们如今常说的寺庙一词,而“寺庙”一词也成为宗教的代名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