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当时的大英帝国为了能够改变对大清贸易逆差的情况,于是向中国销售大量鸦片。 在这时,林则徐带头来到了广东开始了禁烟运动。然而这项举措惹翻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于是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鸦片战争。直到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时,国人才意识到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军事工业科技 而大清在这之后便向美国派遣了120个幼童到美国学习,这是中国第一次公费派遣留学生,而这些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在美国的生活并不顺利,甚至是异常坎坷的。 五集纪录片《幼童》就向观众打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留美幼童的历史。

第一批留美幼童 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容闳 要说留美幼童的故事,那么不得不提的便是一个与这件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容闳。 容闳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生,1909年容闳撰写了一部《西学东渐记》并记录了他在美国留学以及他提议和操办幼童留学美国的历程。 容闳是广东省香山县人,他七岁的时候由父母送到在澳门的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创办的洋学校。当时的中国南方和洋人的商贸往来日益繁盛,容闳的父母其实是希望能让他上完学之后有个立身之本的差事。 但后来郭士立夫人由于家乡有事没办法继续呆在澳门继续办学了,于是把容闳托付给一个叫布朗的牧师。后来布朗牧师带容闳来到了香港,送他到香港的马礼逊学校继续学习。而布朗牧师正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毕业于耶鲁大学。 又读了四年之后,布朗牧师也因为身体原因要回美国,在离开香港之前便向学生们询问有没有人愿意同他一道去美国继续读书。 那时容闳便第一个站起来,同行的还有班上的其他两个同学,那年他正好十八岁。

早年的容闳 经历了九十八天的帆船航行,容闳终于到了美国,也在布朗牧师的推荐下到了耶鲁大学学习。这一学又是八年。在这八年之中,容闳经常和同学们谈起他的理想: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出国学习。 1854年容闳从耶鲁毕业,于是回到了中国。那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本想接触太平天国的首领并借其势力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了解之后才发现,太平天国充满蒙昧和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 为了维持生计,他去香港学习了法律并做着翻译的工作。三年之后,容闳被两位朋友推荐到了当时两江总督曾国藩那里,并在安庆和曾国藩相见并得到赏识。也终于在他毕业十八年以后,促成了后来的留美幼童计划。

容闳 认识到国家需要变革的清朝大员 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一封信中描述道: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可见当时的清朝官员并不是没人拥有真知灼见的。 在同太平天国的对抗中,李鸿章被曾国藩推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同时认识到想要让清政府跟上工业时代的脚步,必须要有国人去国外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业技术。 其实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就已经有很多官员和商人开始操办一些洋务商号和造办局。而且当时大清政府也因为被洋人强制的打开了国门,而急切地需要一批熟悉洋务的专业人才。 当时的两位洋务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和曾国藩联名向同治皇帝上奏。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需要选拔一批聪颖子弟留学到海外。让他们努力学习,从而实现同治皇帝国家自强的夙愿。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1871年9月同治皇帝下旨同意此事,之后便开始招收想要去海外留学的孩子。当时规定,这批去留学的孩子有年龄、智力水平甚至是形象上的限制,同时必须要去国外学习十五年以保证回国之后可以马上为政府效力。 曾李两位大员在上海创办了幼童出洋办事机构。当时计划每年送往国外30个年纪为十二三岁的幼童,分四年一共120个。被招收的孩子大部分是广东籍人,他们父母都和政府签订了一份契约,契约里也写明这群孩子在国外 “奔走病亡,各安天命” 的条款,可以说是前途未卜。 这些孩子其中有后来“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海军元帅蔡廷干、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昊、首任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等未来响当当的人物。

留学回国后的人才 留洋海外的最初并不美好 幼童们第一次坐着轮船从上海出发一路向东抵达了美国的旧金山。他们乘火车从美国西部到东部的时候还保持着第一次出门远游的兴奋和雀跃,但到了哈特波特市之后就遇到了一大堆问题。 首先是这些平均年龄12岁的孩子在国内并没有受过良好的语言教育。他们虽然有的会点洋文,但是没有人能够熟练地和当地美国人进行交流。他们当时三五成群地住在美国家庭之中,生活上的不习惯更是让他们感到为难和尴尬。 由于文化不同美国人对于喜爱孩子的表达是抱起来就亲,但是中国小孩从小都得在父母面前恭恭敬敬。尤其是一些女主人的亲密举动,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更是让他们不知所措。 饮食也是一大难题,虽然在轮船上孩子们都已经吃过西餐了,并且适应了西餐的口味。但是毕竟船上的西餐并不正宗,更何况吃个新鲜和以此为主要餐食并不一样。到了美国很多幼童在饮食上还是不习惯,于是难免要饿肚子。

留美幼童在美国 西方普遍信仰天主教,房主人在周末带他们到教堂去做礼拜。由于清政府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于是他们感到非常尴尬,只好偷偷溜走。这也破坏了一些美国房主对他们的好感。而因为他们留的长辫子被国外的孩子看作是女孩,不但进行围观而且还高声嘲笑。这让幼童们更加难堪了。 学习上孩子们不但要学习英文,更要学习汉语。 他们每周要求写一篇作文,写不出来就要受到体罚。他们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在家乡的时候也没有受过几年的文学教育。而且为了让他们“不忘本”学汉语之前还要面冲中国的方向跪拜清朝皇帝、孔子像、老师。稍微不听话便会遭到打罚。留学的生活因此变得枯燥而缺乏自由。 其实从对留美幼童们的教育上就可以看出,清政府并不希望这群孩子真正的接受西方的传统和教育。他们还是想在思想政治上保留封建文化传统,只是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这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过着美国式的日子,上着美国的西式学堂,想不“美国化”不现实。幼童们终于还是在管束不力的情况下剪掉了辫子,走进了基督教的礼堂,穿上了西装。甚至有些男孩还和美国女孩偷偷约会,自由恋爱。 受到美国教育的孩子们逐渐地对《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尤其是那些封建礼教的传统也弃如敝履。反而崇尚个人权利、民主自由等西方思想。 这让当时依然从思想上固步自封的清政府非常不满,同时也对这群留美幼童的教育结果产生了极大的贬斥。尤其是剪辫子这种行为,被清政府视为对朝廷不忠。 留美幼童逐渐地失去了政治信任。经过避免不了的冲突最后不得不在1881年将幼童留美们撤回。

留美学习的学生 折回国内之后的留学生 1881年的九月,清政府下达了将留美的学生全部召回的命令。这些留美幼童们被迫“遣送回国”。 已经融入美国自由生活和氛围的幼童们对这样的消息感到黯然神伤,对未来回国的生活也感到迷茫。 有些孩子很快就要从大学毕业了,而晚去的两批学生有些也马上要进入大学学习。眼见孩子们的未来就这样被政治因素给毁掉,当时耶鲁大学的校长联合了很多美国友人向清政府总理衙门写信,表示不应当撤回留学生并要求改正。 但清政府并不在意这些外人的言论,还是将幼童们撤回了。 除了26名病故和拒不回归的幼童之外,其他94名留美幼童都分批回到了上海。 留美幼童们回国之后的日子并不是备受重视的,反而被关在一所学堂当中不准外出。终于等来了长官给他们训话并分配工作,但清政府和一些官吏带着对他们的误解,并没给予他们应有的重视,随便地分配了一些不适合的工作。 但毕竟这些孩子还是见识广博高人一筹的,很多回国的留美幼童从底层做起,都成就了一番事业。有些成为了当时的官员,学者。有些成为了在未来战争中英勇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事将领。

留学归来的学生 总结 从1872年开始到1881年被召回的九年时间,留美幼童们的海外留学之路其实异常坎坷。他们忍受着他们那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挫折和纠结,努力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为未来中国工业和政治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同时背井离乡的这段学习经历也让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不小的事业。留美幼童们给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历程奠定了非常坚固的基础,从思想和文化上给当时愚昧的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认识先进世界的大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