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亮 徐晨曦
4月15日,一套推力100吨的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这套由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装备为全球首台套,总体水平国际领先。
作为目前世界单体最大推力的电动振动试验装备,它可以满足我国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重大部件乃至整机的可行性试验需求。这是创新苏州的最新成果之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去年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2024年,苏州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做强创新“主引擎”,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
全球单体最大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苏州造。 受访企业供图
推动成果转化
东菱公司所在的苏州高新区科研实力不俗。多年来,其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深度合作,建成“大院大所”联盟。
科技成果如何快速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对摆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面前的这道难题,苏州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2022年应运而生。该公司负责人端泓菊介绍,短短两年,通过该公司“牵线搭桥”转化落地的项目已达260余项。
“成果转化公司派员上门摸排,我们进行业务指导。” 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董良介绍,裕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裕太微电子”)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所的合作,堪称范例。谈及与这次合作,裕太微电子总助音玥晗表示:“从去年12月开始洽谈,现已签署合作协议,整个过程快捷高效,为我们省下了80%的研发资金。”
苏州工业园区在科创成果转化方面同样有妙招。不久前,园区签约苏州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产品“苏研保”第一单,为上海交通大学苏州智研院、苏州耀腾广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上海交通大学苏州智研院执行院长廖鹏表示,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企业创新风险屏障,让企业敢投入,高校能够高效研发。
在吴江区,当地以“科创+产业”为抓手,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近一年来,该区18家企业获得数字创新、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前沿技术成果立项。吴中区在近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苏州各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成效日益显现。截至2023年,该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位居全国首位;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24家,其中国家级81家,位列全省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滨科创板块。人民网 徐晨曦摄
打造科创“摇篮”
今年4月1日,《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施行。该政策明确,对高水平人才引育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双创人才,给予5000万元项目支持;对于全球知名高校、企业的较强成长潜力的青年人才或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的青年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项目支持等。
苏州市还明确,今年还将切实把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充分表明苏州求才若渴,更体现了这座城市有着人才创新创业的土壤。”作为苏州市第一个由龙头企业牵头、围绕传统行业、切入融合基建产业技术的研究所,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研发中心负责人包元峰说。
早在5年前,昆山在苏州市率先设立全国县级市首家“一站式”科创发展服务中心,由此打开一站式人才科创服务的新局面。“昆山市科创发展服务中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企业人才团队子女入学问题,以及医疗保健、机场礼遇等专属服务。”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说。
在太仓市,为持续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保障,当地持续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加大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力度。相城区则聚焦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及机构参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拓展“以才引才”“团队式引才”等招引模式,精准招引高端人才。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首届招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落户......近年来,苏州市还通过引进各类头部院校,推动“名城”与“名校”双向奔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C9高校联盟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
截至目前,苏州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63万人,高技能人才率先突破1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例超过35%,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8%,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