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记者来采访,得知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复活」了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在妻子生日时唱歌,说她「很想念妈妈」。
包小柏的女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乖巧可人,然而年轻轻轻就罹患重病,尽管父亲不惜倾家荡产,甚至为她捐献了骨髓仍于事无补,最终香消玉殒。同为有女儿的人,包小柏内心的创伤我简直不敢想象。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遇到痛彻心扉的事件后一蹶不振,在回忆中了此残生;另一种人则从悲痛中走出来,继续生活,体验随后的喜怒哀乐,让人生更趋完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心肠软硬来评价这两种人,毕竟生命本身很脆弱,倘若人人因悲情而衰颓,人类社会几无可能发展至今日。
但是听闻一位中国人让逝去的亲人在屏幕上「复活」,让生者感受真正的「音容宛在」,以寄托哀思,我的第一感觉是抱以同情,顷刻间又有些芒刺在背。
02
中国古代有一些朴素的宇宙观以及生死观。在这套观念体系内,人生活在土地上,死后有两种去向,一是死得其所成为神;一是死得冤屈成为鬼。
总体上,人是有形的生物,神和鬼是无形的魂魄。我们说「神不知鬼不觉」、「神鬼莫测」等词语,都表达了很强烈的神秘主义的情感倾向。这其中有对未知的、漆黑一片的彼岸世界的敬畏和恐惧。
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又发展出一套祭祀祖先的崇拜体系,无论是在祠堂中供奉的灵位,还是坟墓这样具体而实在的场所,都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缅怀和历史记忆。
人死不能复生,过去如果有人因神经体系产生的幻象,看到死去的人的身影或面容,被视为不祥的预兆,俗称遇到鬼了,很忌讳。发生这种事,人们会猜忌,死者是不是来「叫」他来了,瞬间魂不附体。
03
人固然害怕鬼神,但是在发展着的历史中,经历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洗礼后,能够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更科学地看待生命和死亡。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人的寿命比古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科学小组在研究人的遗传、衰老的现象背后的生物学秘密。有的人甚至在临死之际把自己冷冻起来,期待着在多年后从「冰箱」里被拿出来,经解冻再活过来。
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所了解的人知道,当人在宇宙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时,不仅能走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在这种加速度中时钟会变慢,将来再折返回地球,所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同龄人已经衰老、死亡,甚至过了好几代了。这是真正的「向天借了五百年」。
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欲望,虽然明知这不可能。古代帝王在有生之年除了文治武功外,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寻仙访道,堪舆炼丹之事,无非想要与天同寿。这种念头除了对生的渴念,还有对死的畏惧。人都贪生怕死,这是生物本能。
如果一个人活到岁数,在衰老中死亡,寿终正寝,亲人们固然难过,但不会悲痛过度。然而天不遂人愿,古往今来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屡见不鲜,上天并不仁慈。
04
古代孩子死了,只能埋掉了事。后来有了相机,孩子早逝,父母会留着他们的照片,想念时拿起来看看。再后来有了录像机,能看到死去的亲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更能够抚慰生者的心灵。
现在,AI给人们创造了更大的愿景,让死者「复生」。技术可以利用死者生前的影像和声音资料,创造一个「虚拟人」完成很多工作。
对于这项技术的实现难度,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已经不在话下。比如我自己的短视频中的很多节目,并不是我真人录制,也是通过我的数字人制作的。
我只需设计好台词,虚拟的「我」就会自动生成一段视频,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不仅我,很多自媒体都在利用这些新技术,听说连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被AI替代了。机器人工作省时省力,还不会出错。何乐而不为呢!
05
在这里,我不想深入讨论AI技术的细节。自媒体、厂家商家利用AI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商业吗,效率第一。
但是利用AI让死者复活,给我的感觉却十分矛盾。这涉及一些伦理上的问题,也关乎人的价值取向,必须慎重行事。
我对身在丧女之痛中的包小柏先生的行为绝对理解。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我想强调的是,尽管这项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我依然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用AI技术「复活」去世的亲人。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无机物比有机物更具有永恒性,植物比动物生命长。越是自在的缺乏自由意志的东西越恒久。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自在,而且自为,人有思想,所以生命最脆弱。人能够理解死亡,想方设法把生命和文化的基因传播下去。
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接受亲人的离世——如果人都长生不老,你敢想象地球的面貌吗?
这个过程中的情感疗愈是不可或缺的。通过AI技术「复活」去世的亲人,虽然可能暂时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阻碍个体经历正常的哀悼过程,延缓情感的恢复,长时间生活在记忆和哀恸中而消沉下去。
技术带来的慰藉可能会让人们过度沉溺于对过去的依恋之中,难以接受和适应现实,进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06
人死万事休。死者不再有思维、感情和对这个世界的任何态度。
逝去的亲人无法对自己被以这种方式「复活」表示同意或反对。用AI复活死者,可能涉及到对逝者尊严和意愿的尊重问题。
这种事情很可能影响到活着的人的态度,在立遗嘱时特别加一条:不要让我死了以后再上来陪你们玩,我想静静地呆着。
更可怕的是,利用AI技术以这种方式「复活」亲人,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态度发生扭曲,错误地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被逆转或规避。这种观念不仅可能破坏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基本理解,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动摇我们的伦理价值观念。
07
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是生者活得更好,更精彩。人不应该生活于虚假的幻象中,而是要往前看,这才叫生生不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