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前,为什么两次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称帝才知父亲深意

皇帝的心思难猜吗?肯定难猜,这就像你猜测上司的心思,万一哪天一不小心得罪了上司,饭碗也就不保了,而古时皇帝一个不开心,小命也就不保了。康熙临终前,就下过两次诏书,点名让1个男人陪葬,吓得这位男子赶紧抱了康熙帝儿子的大腿。这位男子便是康熙帝的表弟佟佳隆科多,

康熙帝的九位皇子使出了哪些令人咋舌的手段,其他皇子为何不参与

生在皇家,有一样东西不得不面对,那就是权力。明朝的时候,皇帝挑选继承人,基本上都是选嫡子当太子,再由太子当皇帝,这样就保证了皇位的有序继承。可是康熙挑选继承人的过程中很漫长,因为康熙在位整整60年,有大把的时间挑选继承人,在这个过程中,康熙的儿子是明争暗斗,

康熙南巡带回的美女,因汉族身份三十年才封嫔,受到乾隆皇帝优待

清朝是满族人打下的天下,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满族的血统,即使门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但还是对汉族人有所防备的,无论是在封官还是册封后宫妃嫔上,都是预先考虑满族人,满汉还是有明显的地位尊卑的,比如想要成为大清皇帝的正室皇后,不仅要身份高贵,血统也必须是满族,

外戚之一等承恩公与异姓之一等公,哪一个地位更尊含金量更高?

清代的承恩公与一般的民公比起来哪一个更有含金量?这是一个广东佛山的读者后台私信的问题,希望御史能专门写一篇有关清代承恩公方面的文章。“承恩”顾名思义,是皇帝特恩授予外戚的一种高规格的荣誉。清初时期清代统治者对外戚的封爵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顺治帝的两个

索尼不想得罪鳌拜,孝庄问他孙女几岁了?索尼:臣与鳌拜势不两立

前言在历史的交织中,有时一句简单的问答却承载着千钧巨力。当孝庄问起索尼有关他孙女的年龄,索尼却以一番激烈的言辞回应,言下之意却是臣与鳌拜势不两立。这个简单的对话看似寻常,实则涉及到深刻的政治角力和权谋游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对话,揭示其中

“九子夺嫡”中身为皇长子胤禔为何第一个失去夺嫡的机会?命也

胤禔不是不能做,只是康熙不想让他坐。胤禔身为康熙最年长的皇子,虽说出身并不好,其母纳喇氏生他时只是一位庶妃(康熙十六年八月才被晋为惠嫔,四年后晋惠妃),但胤禔无论怎么说也是康熙的亲生儿子,因此作为天潢贵胄的他自然是有做太子的资格的,毕竟在清朝对于皇位的传

他是满清皇室后裔,以乾隆七世孙身份号召全国满族同胞,跟他祭祖

清朝康熙帝去世后,留给了雍正帝一个烂摊子;雍正帝去世后,为乾隆帝留下国库6000余万白银;乾隆帝去世后,为嘉庆帝留下了一个和珅,此后清朝皇帝基本是勤俭节约,直至慈禧掌权,再度过上奢靡的生活,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宣布结束。1924年军阀冯玉祥

孝庄太后驾崩后,康熙为何停灵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朝才入葬?

前言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女性的命运都与男性紧密相连。她们嫁作他人妻,生儿育女,支持背后那个男人走向辉煌。孝庄太后也不例外,她嫁给了皇太极,成为大清朝廷中最尊贵的女主人。然而,这位淡泊名利、孤高自守的女子,为何至死不愿与夫君合葬于同一陵寝?她执意离开,是对

康熙驾崩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2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呢?

前言有关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的财政政策与国库变化,我们似乎了解得并不多。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作为君主究竟做出了哪些决策?这些决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历史启示?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昔人云:一车金库的底

赏戴花翎有多大含金量?清初时堪比一个侯爵,清末只值二百两

顶戴花翎是清代王公贵族和品官的身份象征,也是人们形容当官者的一个别称。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讲,顶戴和花翎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身份标志,有花翎者必有顶戴,而有顶戴者却未必有花翎。关于花翎的文章,御史之前也写过不少,近日在翻阅清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时,发现了很多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