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中国驻塞大使馆与塞国卫生部联合为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举办欢送会合影照片。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
近日,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党委副书记陈勇军和医疗队员、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何剑,圆满完成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载誉而归。
“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向塞派遣医疗队,中国医疗队推动了塞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两国的医卫合作,增进了中塞友谊。”即将归国之际,本批医疗队全体队员受到了塞拉利昂总统的接见及卫生部长颁发的金狮奖章,将援外医疗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塞拉利昂总统接见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全体队员。
塞拉利昂卫生部长为陈勇军(左一)颁发荣誉证书。
一年来,陈勇军、何剑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勇担重任架起中非健康之桥梁,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于塞拉利昂的医疗事业,在非洲大地谱写出大爱之歌。
陈勇军:创造“希望” “鱼渔”兼授
陈勇军为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内科专家,其具备全面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能力,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难治性癫痫诊治、神经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初到塞拉利昂不久,新老医疗队换防那天,中塞友好医院门诊大厅门口一位黑人女士突发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黑人女士叫Isata,是医院的一名护士,几乎每周都有癫痫发作。陈勇军闻言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组织现场抢救,将其送至急诊室处理。抽搐导致大量的血性泡沫液体从患者口腔流出,现场没有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具,血性痰液和汗液沾染到陈勇军手臂和脸上,然而情况危急,他已无暇顾及潜在的感染风险。
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史之后,陈勇军在没有CT、核磁,没有脑电图检查的情况下,依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为Isata调整诊疗方案,叮嘱其规律用药规律作息,并对其做了心理指导。调整用药后,Isata的癫痫症状基本得到了控制,援塞一年多的时间里,只发作了两次。援塞抗癫痫药物不够,他又自费从国内带药给她治疗,回国离别之际,对她的病情不放心,特别交待了新一批医疗队员怎么调整药物,Isata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按照非洲传统赠送了自己制作的木雕。
2023年6月中旬,中塞友好医院收住了一例左侧股骨近段粉碎性骨折的中资企业员工。该患者为一名54岁男性,因高处坠落导致左侧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4小时急诊入院,经外院CT检查明确诊断为左股骨近段粉碎性骨折。陈勇军组织了全队专家大会诊,患者手术面临的风险很大,有些队员反对接纳该患者。如果在很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施行手术,恢复不好,队长将和骨科专家一起承担很大的医疗风险。但不给患者施行手术,同样面临生命危险,而且无法转回国内治疗。使命所在,作为队长,与骨科专家一起,与患者本人、国外的公司领导及国内家属做了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同意手术治疗,随即布置了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包括联系外院CT检查、血源、外购抗凝药物、准备好充电电源等,同时将这一案例向驻塞大使馆和湖南省卫健委做了书面汇报。
最终骨科专家在团队的协助下,克服了手术中无C臂引导、无X线复查、无输血保障、麻醉监护不足及供电不稳等重重阻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又历经抗感染、深静脉血栓处置及肺栓塞预防和继发贫血等情况,患者痊愈出院。
陈勇军(右一)诊治过的护士赠送亲手做的木雕。
陈勇军作为专职队长,主责是管理,但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医疗管理经验,敢于担责,组织了一次次的会诊工作,成功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例。他带领医疗队员们开展了许多新技术项目,如骨髓穿刺术及骨髓细胞学诊断技术、成功抢救双硫仑反应患者、脑疟患者、救治多名急危情况下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为105 岁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恢复视力……从坚守初心使命开展医疗工作,到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精神解决多方面困难,1年的援非经历无疑是陈勇军“创造希望”的经历。
塞拉利昂没有工业体系,该国医疗设备、药品都十分匮乏。虽然中国每年都对塞拉利昂的药品和器械进行援助,解决了当地医院的燃眉之急,但是,最缺的还是医护人才。
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水平,陈勇军感到培养本地化人才任重道远。
“要为塞拉利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陈勇军说,虽然有中国一批批援非队员前赴后继,但为了让中塞友好医院不至于离开中国医疗队就陷入“瘫痪”,他带领队员们在日常门诊工作、病房查房和手术过程等实践中身体力行,为当地医生们解释病情、规范诊疗过程,手把手指导,将先进的诊疗技术、诊疗理念等带给当地医生。
何剑:“我庆幸我是中国医生”
“刚到的那一个月,晚上几乎没怎么睡觉。”
作为医疗队的后勤组长,在专业领域无所畏惧的何剑到了塞拉利昂却倍感压力。
“这里所有的基本的生活保障全部得靠我们自己解决。”除了日常的诊疗和救治工作以外,何剑还要负责解决医疗队生活上的一切问题,为医疗队顺利运行提供好后勤保障。
“一天下午四点多,发电机突然坏了。”何剑回忆起首次在异国他乡停电的经历。
何剑急着联系当地的维修人员,“没有发电机,不要说医疗工作的开展了,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保障。”
然而当地人5点准时下班,“哪怕给加班工资,也找不到人来修。”何剑急得发慌。
最终在多方寻求帮助下,一名叫Amara的黑人小伙愿意过来帮忙。起初,Amara也是不愿意的,他表示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过来。但是,当听到是“中国医疗队”需要帮助时,他还是骑着摩托车,载着何剑去买了维修需要的零件,直至发电机修好,这才解了医疗队的燃眉之急。
中塞友好医院欢送会上,塞方Sarah院长为何剑(右二)赠送木雕。
7月是塞拉利昂的雨季,每天都是滂沱大雨,然而中塞友好医院排水系统有故障,加之垃圾堆放混乱,建院十多年以来下水道排污系统基本处于堵塞状态。既往遇到这种情况,都只得临时抽吸短期缓解。何剑在队长和几个队员的支持下,对排污系统进行彻底疏通,及时化解了化粪池粪水外溢及污水排放等问题,极大改善了驻地乃至整个医院的卫生环境,也为后续医疗队免除了后患。
装修改造旧仓库、加强水井维护及打造新水井、修复废置数年的旧车、储备生活物资和落实安全措施……在各种难题面前,何剑亲历亲为、全力以赴,把后勤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用他的话讲就是:“后勤是最基本的保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何剑面对各种困难都是迎难而上,都能想出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在解决困难的时候,还受到过很多的委屈,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我非常得力的助手。”队长陈勇军给予了高度评价。
塞拉利昂的交通并不发达,许多患者来中塞友好医院看病只能靠步行,甚至有些人要走几天几夜,只为寻求中国医生看诊。何剑非常感动同时也有些心酸:“当我给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之后,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感谢之情。我庆幸我是中国医生,能帮助他们。”
临别之际,中塞友好医院为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举办欢送会。
“援非一年,无悔一生。”如今,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已圆满完成了援非任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他们依然牵挂着那片遥远的土地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陈勇军和何剑表示,如果有需要,他们愿意再次踏上非洲大陆,继续为非洲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只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个缩影。在非洲大陆上,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中国医生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非友谊的深厚内涵,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力量。
在陈勇军和何剑回国同时,南华医院又派遣了3名医疗骨干已随新一批医疗队(第25批)踏上援非的新征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