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近视这一现象已经非常常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近视的患者数量也与日俱增。如果说没有现代配镜技术的辅助的话,或许很多人都会从此无缘看清这个世界。

那么,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会不会出现近视的现象呢?在那个不能配眼镜又无法手术的年代中,当人们患上近视后,又该怎么解决呢?


在古代社会中患上近视的原因

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曾经记载过有关于近视的内容,在古代社会中,近视被人称之为“目不能远视”。大家都知道,近视之所以会产生,大部分都是源自于人们不良的阅读习惯,对于古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电灯能够在晚上照明,因此,那些借着月光、雪色看书的人,往往就会患上近视。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一般只有那些常年读书的文人才会被近视所困扰。

其实,在隋朝社会以前,社会中近视的数量还不是很多,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还没有出现科举考试,因此,普通人读书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但在隋朝建立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出现,读书人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自隋朝社会以来,我国近视的人数就慢慢增加了。

虽然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读书是一种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的活动,但随着科举制度及印刷术的出现,读书这种活动的社会阶级也不断下降。对于很多寒门子弟而言,读书就成为了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商家们为了节约印刷成本,因此,书籍上的字体就变得越来越小,再加上没有电灯的存在,文人们整日挑灯夜战,视力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差了。虽然说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蜡烛的出现,但在那个时候,蜡烛仍然是一种较为奢侈的物品,因此,很多文人是用不上蜡烛的。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

由此可见,廉价的油灯就成为了文人们夜读的必备物品。

在文人眼中的近视

由于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巅峰,因此,当时近视的文人也随之增多,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就这样写到:

“吾未四十,而视茫茫。”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韩愈不到四十岁的时候,看东西就比较模糊了,而他的这种症状,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近视了。

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虽然他们整日经受着视力方面的折磨,但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却从未止步。可以说,这些文人的苦读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古代近视患者的特殊读书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患上近视之后,一般就会通过戴眼镜或者是激光手术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古代社会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近视就只能是一种困扰终生的疾病了。

在普通人患上近视后,由于他们没有医治的办法,就只能硬撑,有些中医也会给出几套治疗方案,首先,可以用石菖蒲缓解视觉疲劳,其次可以将热水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对眼睛进行清洗,最后还可以用针灸的办法来治疗近视。

但是,这些医疗方法在短期内都没什么作用。基于文人们的阅读需要,他们也想出了很多解决近视困扰的办法,在有钱人家中,他们就会雇佣书童来为自己念书,而在普通人家中,文人们就会通过凹凸镜的原理来放大书上的文字,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在《暇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暗者,以水精承目照,则见。”

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在文人们看不清书中文字的时候,也想除了许多特别的解决办法。


结语

在对史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可以发现,早在战国社会中,人们就已经被近视这种疾病困扰了,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文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近视的影响。

虽然说古代社会中近视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现代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在现代轻而易举就能化解的问题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