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蹴鞠是我国古代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鞠”者,意为皮制的球,“蹴”者,指用脚踢或蹋的动作,所以,“蹴鞠”二字就是用脚踢皮球的意思。

我国的蹴鞠历史十分悠久,传说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到汉唐时期,蹴鞠运动逐渐发展完善,先后迎来了两个高峰。

及至宋朝时,蹴鞠发展到了鼎盛状态,成为了社会上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上至帝王,下到百姓,它的身影随处可见,民间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齐云社”。

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是,宋代的蹴鞠还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中,宋朝的蹴鞠是一颗不容忽视的明珠。

一、将士至娱情,从军事到娱乐的蹴鞠

关于蹴鞠的起源,刘向在《别录》中记载它:

“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

据说,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黄帝在打败蚩尤后,将他的胃塞满头发,供士卒踢耍玩乐,蹴鞠便由此发展而来。

但正史中有关蹴鞠的记载,要到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为联齐抗秦,对齐宣王说: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蹴鞠者。”

可见,这时的蹴鞠已经出现在了民间百姓中,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而存在。

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汉代,蹴鞠都兼具军事和娱乐的双重属性。西汉时期,军队体制发生变化,步兵骑兵规模不断扩大,为增强士兵体质,蹴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

同样也是这时,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诞生了。东汉时,班固曾把此书列为兵书,由此也可见蹴鞠在古代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汉代的王侯将相和寻常百姓,也会在闲暇之余将蹴鞠当做娱乐工具。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名医淳于意曾帮一个叫项处的人治病,并且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仍然坚持外出踢球,最终病重吐血而亡。

汉代之后,蹴鞠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唐朝,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峰。唐朝的蹴鞠球体变得更加轻巧,弹性也较之过去更好。

轻盈而不费力的玩法,让女子蹴鞠也逐渐风靡开来。这时的蹴鞠无论是开展的广泛性,还是地域的深入性,都远远超越了前代,并且在社会上涌现了大量和蹴鞠有关的诗歌。

也是在这一历史时期,蹴鞠在军事中的地位渐渐淡去,其娱乐性成了主导。

发展到宋代,蹴鞠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它与礼乐相织,与习俗相融,在政治文化宽厚、经济发达的大背景下,蹴鞠出现了全民化、娱乐化、职业化、商业化的全盛现象。

二、帝京街市蹴球扬,宋朝兴盛非常的蹴鞠热

宋朝蹴鞠运动的繁盛,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

立国初期,宋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尚文轻武的政治制度也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轻徭薄赋、不抑兼并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加大了人口的流动性。

不仅如此,宋朝商品经济可以说是空前繁荣,同时又带来了市民阶层的兴起。总之,宽松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民大体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使得民众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娱乐活动。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言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蹴鞠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宋朝也迎来了属于它的顶峰。

宋朝时期,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十分热爱蹴鞠运动。元代画家钱选曾临摹了一副来自宋代苏汉臣的画作《宋太祖蹴鞠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和大臣一起踢球的画面。

在北宋,更是有高俅因擅长蹴鞠而受到宋徽宗的喜爱,官至宰相的记录。除高俅外,北宋还有一位因球技高超而飞黄腾达的宰相--李邦彦,他曾放言道要

“踢尽天下球,赏尽天下花,做尽天下官”

由此种种,也可见蹴鞠在宋朝上层社会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蹴鞠在上层社会中不单单是做娱乐用,在重要的宴会中或是接待外使时,还会被当做表演节目。

《宋史•礼志七二》中记载,宋高宗在接待金国使节时,席宴间便有

“筑球军三十二人,起立球门行人三十二人”

在这些场合中,蹴鞠即具备娱乐作用,又作为礼仪的一部分深受重视。

而在民间,蹴鞠也备受欢迎。宋朝“坊市合一,废除宵禁”的政策,打破了过去对城市分布的空间和市场的时间限制,使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格局的改变,为娱乐场所的设置提供了便利,瓦舍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据《梦梁录》记载,瓦舍是宋朝平民休闲娱乐、商业往来的主要场所,里面有说书、戏曲、蹴鞠等各种娱乐项目。

既然城市中有专门供蹴鞠表演的地方,那么,职业化的表演人员也就随之诞生了。当时专业的蹴鞠艺人被称作是“左右军”,《武林旧事·诸色艺人》中就列出了黄如意、范老五等五名以此为生的艺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还出现了专业化的蹴鞠组织“齐云社”,该社由来自全国各地参与蹴鞠运动的人组成,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规”可以说是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了。

不仅如此,“齐云社”还会在每年蹴鞠比赛,号“山岳正赛 ”,从中也可见蹴鞠在宋朝的社会的广泛度。

宋朝民间的蹴鞠活动有着极强的节令性,“寒食节”便有着蹴鞠的传统。每逢此节日,全国上下都会放假七天,人们纷纷外出扫墓、郊游,期间便会开展蹴鞠运动。

当时有关的诗歌也不少,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在《春晚感亭》中写道: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在玩法方面,宋朝蹴鞠共分筑球和白打两种。筑球指的是有球门,参与者分为两队踢球,以进球数量多少定胜负,与现代足球不同的是,当时只有单球门而非双球门。

这种玩法多见于宫廷的礼乐场合之中,强调竞争性,对抗性极强。而白打则没有球门,以将球踢出各种花样为追求,不同的花样动作的组合可以达到几百套之多。

它既可以自娱自乐,又可以多人对踢,十分注重技巧的高低,其娱乐性和观赏性及其突出,再加上不受场地限制,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宋朝的蹴鞠也以白打这种玩法为主。

较之过去,宋朝蹴鞠制作方法也有了进步。根据《蹴鞠谱》记载,当时的蹴鞠球壳由唐朝时期的八块皮变成了十二或十六块皮缝合,材料多为牛皮或猪皮,填充方法上也逐渐从实心球变成了充气球。

这些都让宋朝的蹴鞠在外形上更加接近圆形,重量也更轻,而追求技巧性的玩法也得以实现。

宋朝蹴鞠之繁盛不但体现在参与者的广泛性和玩法的多样性上面,而且还表现在其高度商业化上,这也是宋朝蹴鞠的重要特色。

除了蹴鞠自身就是一种商品外,还出现了许多与其相关的产品,邢台市曾出土过一个蹴鞠纹陶枕,上绘有一童子摆臂踢球的场景。

此外,铜镜、圆笔筒等等生活用品上也会绘有蹴鞠相关的纹饰。既体现了创意,又从侧面突出了蹴鞠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宋之后,元明清时期,蹴鞠在有了新发展的同时,又令人遗憾地渐渐走上了没落之路。

三、蹴鞠由盛而衰的落幕

元朝时,蹴鞠运动在民间依然活跃,但广泛程度不及宋朝。到了明代,蹴鞠的娱乐化性质更加明显,不少文人雅士和闲散富贵的之人都会将蹴鞠当做消遣活动。

社会上更是出现了娼妓学习蹴鞠的现象,这样一来,蹴鞠的民俗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这时,蹴鞠仍然较为普及,妇女儿童对蹴鞠的热爱也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

而在宫廷中,虽也有皇帝喜欢看蹴鞠,但这早已不是宋朝时礼仪性质的正式表演了。

甚至在明朝,还出现过官方禁止在军中蹴鞠的法令。当政者对蹴鞠的消极态度使得其价值大大降低。蹴鞠虽然并未就此消亡,但已初步显现出了没落之景。

到了清朝,蹴鞠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开展,但在统治者对汉民俗活动的打压下,传统蹴鞠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史籍上有关的记载也十分之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出现了冰上蹴鞠运动,但这难免受到场地和季节的限制,因而在大众之中也难以流行开来。这时踢毽子便慢慢取代了蹴鞠,成为了街头巷尾的娱乐活动。

晚清时期,西方现代足球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运动在本就不明朗的情况下,又再次受到了冲击。

及至今天,传统蹴鞠的身影已经渐渐消逝在了时光之中,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结语

从先秦萌芽,到汉唐完备,又至宋朝顶峰,明清没落,我国的蹴鞠历经了千年的兴衰,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背后承载着的文化意蕴,在千年之后的我们心中,也仍然能够激起的共鸣。

今天足球在中国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来说,地位有所下降,男足也屡屡为人调侃。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宋朝时,其兴盛的蹴鞠风气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从宋朝的蹴鞠中,我们能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气象感知一二,而当时的蹴鞠热对今日中国之足球也有所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蹴鞠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