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秀才,在我们的记忆中对于这个职位大多都是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其原因就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秀才的含金量,毕竟在影视剧中,主角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考上了秀才。 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在封建王朝中,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优异之人,每一个都是万里挑一。范进中举之后的举动未必是没有道理的。
一、秀才 秀才一词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管子》中,但是他最初的意思却并不是一种职位,而是饱读诗书的人,后来就被代指为一种职位。 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设有举士,但在汉朝却并是不以他为重的,所以之后大多提起秀才、举人想到的都不是汉朝。汉朝一直延续的都是汉高祖刘邦所定下的“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雏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秀才科”,但与汉朝相似的是他也不是唯一的选取方法。 隋朝是正式开始开科取士的一个朝代,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隋朝延续的时间很短,这就导致在隋朝时期并没有将这个制度完善。
不过唐朝依旧是用前朝的制度,在唐朝的时候再一次将隋朝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完善。大唐的科考项目可以说是十分丰富,不仅仅要考诗词歌赋,就连琴棋书画都要涉及。 当然这后果就是每年的秀才才不过几个人,在武德年间甚至才一两个人。要求高带来的后果就是选拔不上。
为什么说道“秀才”都会选择性的忽略宋朝,因为在宋朝是不用通过严格考试获取这个头衔的。可能这也与他重文轻武有关。 二、科举制度 明代的科举在前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变,免除是分为三级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这个顺序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乡试就是第一关考试,要是第一关都过不了后面就更没有希望了直接就斩断了。 乡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是没有意外乡试一般都是三年一次。乡试在一开始就规定了人数,朝堂上的官职是有限的,无论哪一个朝代都不像养闲人,每一个都要是万里挑一的。
这也是要看你所在的省份的,如果不是直隶府州可能一个省只有几十人。一个省多少人就不用多说了。 像一些边远的地方,可能只有十几个人选,最值得一说就是云南。在大明初期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名额。
乡试过来之后还有会试,可以说在乡试的基础上会试又更加的艰难了。但是录取的人数却没有乡试那样的肯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有的时候多可能有几百人,少可能只有几十人不等。大都是两百人左右,在会试结束之后就是殿试了。 可以说在一些人的心中即使是过不了殿试也没有关系,毕竟许多人一生都见不到皇帝。殿试即是皇帝亲自选拔的。
但是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考试内容简短一些,只有一道题。虽然只有一道题,但这却是决定未来仕途的一道题。毕竟一甲一名是从六品的职位,第三名就是正八品了。 别看只有几个阶级而已,但对朝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一生都无法跨越的鸿沟。对于一甲的善人来说,这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耀,因为只有他们三人是由皇帝亲自钦定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语“天子门生”就是从这来的。
三、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只要是考上秀才了后半生就不用愁了,所以人们流传的“祖上烧青烟”也是有追溯的。别的先不说就单单看考上秀才之后的待遇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科举。
就用明朝来举例,在明朝只要你考上了秀才,在之后的日子中要是遇到一些大型的工事需要百姓的时候,秀才就可以不用去。不仅如此,只有一家有一位秀才除了秀才本人之外还有一位可以免除劳役。 当时的劳役可不是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劳役,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他们去干的都是又苦又累的脏活。修路、建桥……
还记得当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时候,大明王朝的劳役也就是如此。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征税都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同样也是百姓们最焦虑的事情之一。
但对于秀才这一项政策就不作数了。要是家中富裕的还好一些,对于一些贫苦人家,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要交税。寒门子弟想要改变现状只能去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这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读书人的待遇。
其实不仅是这两点,在封建王朝中,普通的平民百姓见到朝廷的官员都是要行跪拜之礼的。秀才就不用,秀才不用跪着回话。虽然在当时人民的思想都被封建王朝压制,但哪一位不想成为人上人呢? 在古代百姓们是不能随意的行走的,这也是为了方便管理的一种方式,当然秀才不在受管理之中。秀才可以任意的行走,并且不需要官府发布的通关文件。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还有一个特例也是给秀才们开设的,那就是只有秀才可以任意的租用官田。官田就是国家用田,普通百姓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但秀才却可以任意的租用,甚至有的还是免费用。 毕竟秀才在当时一直都是拉拢的对象,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一种必然的事情。由此可见在古代秀才是人人都想成为的,成为秀才的好处如此之多,同样的带来的也有弊端。
一下子从普通人变成了人上人,骄傲也是一定的,能够荣辱不惊的人太少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在他们心中滋生一种贵族意识,认为只要考上秀才之后就成为了人上人。优越感带来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出人头地之后看不起之前的亲人可以说比比皆是,士农工商,一直都是第一的士。他们在追求志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本不应该有的优越感。他们看不起普通的百姓、看不起底层的劳动人民。
可能现在看来觉得没有什么,但是长此以往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国家的意思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但现在却成为了他们虚荣心的表现。以及违背了科举制最初的初衷。 甚至在许多人的心中,只要是成为了秀才就可以平步青云乃至位极人臣。但纵观历史真的能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就是因为这巨大的利益,为科举制度带来了不足之处。
在巨大的利益之下必有人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有些人竟然穷尽一生就只是为了能够考上,同时他们也舍弃了许多。 他们将利益作为第一目的之后,就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学术,而是为了仕途,不得不说的是,给我国的文化乃至学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结语 在封建王朝中“科举制度”最大可能的激发了读书人的求学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功利性太过从而影响了本质。
但不得不说的是科举制度对于发展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明清时代中,他是寒门唯一的出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