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何明明已是强弩之末,诸葛亮还要余力织网布局?难道不知拼死一战,死而无恨?他到底在盘算什么?
其实,诸葛亮施计是有图谋的。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神童”的蜀国丞相,自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一生"妙计连环布"。当年,十八岁的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一眼就看出对方非池中物,服侍不久就写《隆中对》出来为刘备谋划天下大业。
然而命运终究难违天意。诸葛亮虽心系蜀汉,才得不愧人,但却始终没能让蜀汉称帝。多少次三顾茅庐,多少回忧国忧民,可惜刘备始终没有成就帝业。
这成为诸葛亮心头一块磨人的疙瘩。到了北伐晚期,他看到终于有实现心愿的时候了——只要能顺利击败魏国,夺回关中,完成汉室天下统一的伟业,蜀汉便有希望称帝。
七星灯织就迷魂大网
原本希望渐起,可亮很快领悟到,光靠自己是不可能打赢仗的。210年,他结识年仅二十出头的魏延,看中后者的武勇过人,决心扶持他为北伐事业的接班人。
然而魏延性格过于直爽果敢,还不够成熟稳重,需要时间打磨。因此,他一万个不愿选择退却,依然毅然决然地点燃了“七星灯”为自己续命——他要为魏延争取时间!
但他谁也不告诉,其实这只是烟幕弹。诸葛亮深谙兵法,心中早已有退路规划。他清楚如今北伐多次不获全胜,士气已然低落,粮草告罄。想要战胜魏国,机会已经渺茫。然而面对的敌人不是池鱼,而是同样出了名的谋士司马懿。为了转移对手注意力,诸葛亮装病求医,然而"病情"越来越重,最终不惜死撑,点起了“续命之灯”。
这下,就连自己军队都信以为真了。当灯光在中军帐篷里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在设下天罗地网,他在用计谋为疲惫不堪的汉军争取时间。
汉军士气大振的同时,魏军也骤然陷入迷茫。谁会相信,此时生命垂危的诸葛亮,其实依然锐利地盯紧着敌人司马懿的一举一动,只待北伐结束便要为刘禅谋取天下。
点灯除奸迹藏机锋
然而七星灯不单单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诸葛亮心思缜密,这一着实为套套,里面也隐藏着第二重用意——识奸除奸。他一直对心腹魏延颇有戒心。当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临危受命,执掌大权;魏延却不服,进逼要他让贤。
虽然事件得以平息,但诸葛亮对魏延这股反骨头深存疑虑。如今正值自己病危之际,若是让魏延这个威胁制衡自己实权的人趁机夺权,将会对蜀汉的北伐大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亮公设下七星灯这一局,试探魏延的忠心。诸葛亮心思极其细腻,他深知魏延此人重利轻义,志在取代自己,便故意在此时点燃七星灯,诱使魏延现出狐狸尾巴。
果然,还没过几天,魏延便按捺不住,闯入大帐想要熄灭灯火,篡夺兵权。诸葛亮得偿所愿,当机立断将魏延斩杀。转危为安,除去潜在祸患,为汉军退兵打下基础。随后,蜀军果然在毫无混乱的情况下安然撤出了北方战场。
可惜的是,天不从人愿。就在这关键关头,诸葛亮的病情急转直下。他在五丈原永远停下了脚步。七星之灯熄灭,那颗照耀蜀汉的心也随之黯淡。然而,诸葛亮用毕生精力编织的两张大网,却让蜀汉在他去世后,得以苟延残喘数年之久——足够刘禅打击曹魏,最终达成统一的愿望。
正如诸葛亮生前所言,天下大计,不出我手。即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的确将我手发挥得淋漓尽致。谁又会想到,一盏接一盏明灭的灯火,背后竟暗藏这样多棋局与算计。天下豪杰,唯才是举。今日谈论三国,诸葛亮的智谋与忠心,依旧让人想起,不止,不休。
结语
诸葛亮,一个传奇;一个谜;一个永恒的话题。千古之后,人们依然会不断讨论这个智慧与忠诚并重的人物。他究竟是一个超凡入圣的大智者,还是死于算计的政客?他那些天马行空的妙计,又是否都暗藏机锋,别有用心?这些疑问,恐怕永远也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然而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奋斗与忠心,都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国。他视民如子,蜀期建立一个富强祥和的国家。为此可以舍小家,成就大业;可以推心置腹,只为一心一意为国。
忠诚和信任,是支撑一个国家的中心支柱。而这也正是我们今日最为缺乏、却最为需要的素质。人心不古,世态炎凉。我们还能找回那份单纯吗?还能重燃那颗赤子之心吗?
如果不能,又该何去何从?今日之世,正是需要这样的人。需要那些心存理想、极劳极恐、视死如归的忠义之士。正如诸葛亮所示范的那样:忠于国,爱民如子,舍生取义。
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也许可以慢慢唤醒这炎凉世道中的一些温暖和希望。民德归厚,国泰民安;这就是诸葛亮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乡。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也在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个乡愁呢?七星之灯,或明或灭。它就像诸葛亮霜雪白发,一明一灭的人生。然而那颗心,却永远照亮着。正如那盏长明灯,带我们追忆,照亮前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