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隐士,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祖辈世代务农,出了这么一位寒门贵子,本想着能光耀门楣,但他却抛弃了世人眼中的“金饭碗”,跟妻子一起跑到山里隐居了起来,他就是北大教授——王青松。
寒门出贵子
王青松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县五头镇河北村,王家世代都是农民,过着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时高中学历的王青松在当地已经算个“知识分子”了,这对于老王家来说,也是件光荣事。
高中毕业以后,王青松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由于机要局事关重大,因此需要社会关系简单,且有能力的人。王青松恰恰就符合了这个条件,据同事回忆,一篇五百字的古文,王青松看一遍就能全文背诵,五百个电话号码,王青松一天就能背完。
在高考恢复以后,王青松选择报名参加高考,于是便问同事,是考国际政治好,还是法律好?同事的一句:“你看是检察院上我们这里汇报工作,还是我们到检察院汇报工作”。让王青松坚定了自己的内心。
1979年,王青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国际政治系,在本科毕业以后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又报考了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就这样,研究生毕业后的王青松留在了北大任教。
从令人羡慕的北大教授,到青砖青瓦的农民
1985年的时候,全国突然兴起一股“气功热”。从小就学习武术的王青松对于黄老之道、中医针灸有些了解,因此以北大老师的名义办起了气功学习班一个人收学费十元,却是赚了几百万。
在王青松开设的气功班中,他遇上了自己的一生挚爱——张梅。张梅足足小了王青松一轮,两人本来素不相识,张梅对于气功也没有丝毫兴趣。两人的相识只能用缘分来解释。当时张梅还不知道北大有王青松这个神人,直到有一次陪着闺蜜去学气功,王青松在众多的学员中,被这个书香气质的女生所吸引。
很快,王青松与张梅堕入爱河。然而张青松的“气功事业”却遭遇了滑铁卢,随着气功热的热度衰退,王青松的气功班办不下去了,更加戏剧的是,此时王青松报考了北大的博士,笔试成绩稳居第一,却未能被录取。
学业与事业的双重打击,让王青松与张梅搬到了郊外租房子。在1994年,王青松和妻子张梅回到了张梅的老家,在这里他们租了十几亩地,种植庄稼和蔬菜,还样了许多牲畜。为了这小小的农园,1998年张梅辞去了工作,一心放在打理农园上。两年以后,王青松也辞去了工作,与妻子精心经营农园。
王青松与张梅根据自己的理念,烧制出一批青砖青瓦,盖起了一间心中的理想小屋。但他们的做法,却被当地的村民认为“神经病”,北大老师辞职来乡下当农民,这的确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张梅的家人对此更是极力反对,以至于张梅的亲戚问起张梅夫妻的事,张梅的父亲嫌丢人,都说他们“出国了”。
自给自足的生活
王青松夫妻彻底打算在山里扎根。为其他们请来了工匠,建造了一座小水库,还建造起一座水坝,将山泉水截留在山沟上,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面,映落日余晖,他们就住在山下的一间土坯房里。
在山里隐居的日子,王青松一直想要打造一种完全绿色的自然环境,种植绝对绿色的农作物,王青松认为,山外的食物都是“有毒的”,因为它们有着各种污染,因此王青松夫妇只喝山里的泉水以及自己种的粮食。
在山顶,还有一句两人构筑的“城堡”。这座“城堡”的灵感来源于老家的房子,王青松很喜欢老家房屋的样式,于是他们请来了工匠,将砖瓦拉来山顶,一砖一瓦构筑而成。
即便是出门,王青松夫妇也是自带食物,出远门还会自带被褥。王青松每一个月都会出一趟县城,妻子张梅进山以后,只出山过两回,即便是这样,王青松说“每次回来胸口还是会不舒服三天。”
而王青松的“陋室内景”,也是无人可知。经常有来访者到山里看望王青松,当他们提出想参观住室,都被拒绝了。王青松认为,外面的人吃的都是施化肥的粮食,身上又有一股味道,会污染他们的住室。即便是张梅的亲生父母来了,也未能踏入住室一步。
一家人的生活用具,几乎都是自产的。他们用草木灰来洗衣服、洗澡;用盐水来刷牙;就连吃饭,也是用自制的筷子。王青松的“世外桃源”至今也没能通电,因为他要打造一个完全自然的理想之地。
王青松的“桃源生活”在自己看来是相当满意,但是这并未能得到家人以及朋友的理解和支持。王青松蓬头垢面的照片被已经成为富豪的同学看到后,不禁嚎啕大哭,以为自己曾经的同窗好友遭遇了变故,并表示王青松无论缺多少钱都能给他,不能让他一家子这么苦。
虽然王青松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西装革履的样子,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苦,相反他觉得自己精神很富裕,住进深山的11年里为了各种建设他花了350万,这足以证明他不是因为穷才住进大山的。
十多年的山林生活,已经让王青松完全成为了一个农民——蓬头垢面,衣衫破烂,两手老茧。王青松说山里很安静,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烦恼,在这难得的安静中,显得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弯弯小河,王青松经常坐在这里垂钓,或者是散步,亦或者是什么也不干,享受清风阳光,有时又会有两只山鸡在打鸣,打破这安静的画面。
然而,在张梅三十五岁那年,她怀孕了。在临产的时候,张梅依然不肯去医院生产,是王青松在家为她接生,母子平安。两人的儿子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三岁就开始上幼儿园,而是在山里放羊,跟在一百多头羊屁股后边跑,儿子识字以后,他还给每只山羊都起了名字,还将自己封为山羊司令。在儿子七岁以后,张梅拿来了“人大版”的课本教他读书,两夫妻重点培养儿子的国学教育。
有人会认为,他们的生活也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在11年的时候,两人决定出山。随着儿子的长大,他在山里几乎没有接触过外人,他能获取到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一部收音机,因此王青松坦言,他还是更希望儿子接触社会,学习现代的知识,不要社会脱轨。
就这样,坚持了十余年的田园生活,结束了。
其实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反思,这样绝对的田园生活,就是回归自然了吗?人类上万年的进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演变,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的便利与美好。以拒绝高科技来达到的“自然”,是真的返璞归真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