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新希望董事会办公室采访获悉,对白羽肉禽、食品深加工板块引进战略控股投资人,是出于聚焦饲料、养猪主业的考虑。同时也是降低资产负债率,应对周期风险的举措。在业内看来,当前处于猪周期底部,对猪企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面对行业的周期波动,在抗风险承压能力和降低成本平稳过渡等方面,新希望还需做足准备。

转让非核心业务

12月18日,新希望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近期,公司发布了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两个板块的引战(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告,后续还有股东大会审批、国资主管单位审批的流程,仍需一定时间完成,接下来将聚焦饲料与生猪养殖核心主业。

据了解,12月15日晚,新希望发布两则公告,拟将旗下子公司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食品”)51%股权出售给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牧集团”),交易金额合计约27亿元;拟将旗下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阳食品”)67%的股权转让给海南晟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晟宸”),交易作价约15.01亿元。

具体来看,第一则交易是关于新希望的白羽肉禽业务,中新食品公司的前身是新希望的禽产业部,负责禽产业链运营,涵盖种禽养殖、禽屠宰、调熟品加工、禽肉产品销售等。该交易完成之后,中牧集团持有中新食品51%的股权,新希望持有剩余49%的股权。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将有利于白羽肉禽业务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此举为企业联合行业优秀产业资源,共同助力白羽肉禽业务发展。

另一则公告则是关于新希望的食品深加工板块。德阳食品是新希望旗下食品深加工业务的运营主体,受让方海南晟宸为新希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平台,实控人为刘永好,与新希望六和同属于新希望集团。本次交易后,德阳食品不再合并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范围,新希望上市公司层面也将不再从事食品深加工业务。

12月18日,新希望董事会办公室官方工作人员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养殖和饲料这个基本盘,对白羽肉禽、食品深加工板块引进战略控股投资人,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饲料、养猪。白羽肉禽也是重要的产业,但过去几年因为猪周期波动,公司对其投入有限,造成这块业务的扩表能力受到限制。通过这次战略调整,公司和央企整合、导入更优秀的产业资源。引战后公司仍持有白羽肉禽业务较大比例的股权,如果未来这块业务做得更大,公司仍然可以分享发展红利”。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猪肉和鸡肉本质上属于相互可替代的动物蛋白产品,因此两者处于价格同频波动,要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兼顾难度非常大,所以通过引入战投将两个非核心板块业务分离,可以让新希望集中资源维持核心主业的平稳过渡。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新希望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希望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更加聚焦饲料和生猪养殖两大核心主业,有助于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此举也有助于新希望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的业务领域。

缓解资金压力

在业内看来,当前正处于猪周期底部,猪价低迷,上市猪企大面积亏损,新希望眼下也正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此次转让两个非核心板块,也是新希望出于增加资金安全所做的考虑。

新希望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几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行业里偏高,公司希望通过近期的引战,有序降低资产负债率,使得整体资金流动性更健康,进而可以应对周期风险,有利于增加公司经营的安全边际。如果完成交易,公司资产负债率预计下降4%—5%,对于增加资金安全、流动性等都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为72.76%,为上市以来最高水平。公司总负债为969.97亿元,短期借款为164.56亿元,流动负债为577.6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新希望营业收入1067.48亿元,同比增长6.3%,归母净利润亏损38.58亿元,主要因今年猪价较去年同期降幅显著。

缓解资金紧张是新希望的当务之急。今年11月30日,新希望发布了定增募资计划,拟募资73.5亿元,用于收购资产、升级猪场及还债,这是新希望上市25年以来启动的最大金额定增。

新希望表示,公司当前在做的工作是“广积粮”,周期波动需要储备好更长周期所需的资金、盈利,做好团队层面的准备。“我们引战也是希望聚焦养猪、饲料,提高产品力和服务能力,进而形成壁垒;此外通过引战,也可以降低杠杆,引进资金和管理资源来抵御周期。周期反转到来且猪价好,这固然是好事。如果周期反转没来,公司也希望可以做到能穿越周期的成本优势。”

专家认为,面对行业的周期波动,新希望等猪企应在周期底部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技术创新,寻求合作与联盟,或与金融机构合作,优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渡过周期底部和迎接市场复苏做好准备。

沈萌表示,当前处于猪周期底部,但本轮猪周期叠加了更多复杂因素,导致触底后迟迟没有出现回升的迹象,对猪企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全行业只能一方面寄希望于产能的自然缩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缩小自己的展现,以尽量低的运营成本支撑过渡。

北京商报记者 郭秀娟 张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