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布视频吐槽充电宝“归还难”问题。图/网络截图
| 冯海宁

据《潇湘晨报》报道,5月27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四五十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关注。
共享充电宝为在外奔波的人群提供了手机充电服务,有一定市场需求。然而,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现象频繁引发关注,被视为一种“坑”。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即没有归还前多处于计费状态,而且归还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也不低。
相比以往案例中的“归还难”,该用户“跑四五十公里还不了充电宝”,可谓比马拉松还要长。可见其归还充电宝之路有多么漫长和曲折,难怪该用户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这其实也是用户在向提供充电宝的企业表达不满,相关企业对此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拿出实际举措解决“归还难”问题。
为何用户跑四五十公里还不了充电宝呢?虽然小程序上显示有的归还点可以归还,但用户赶去后,“不是满的就是虚假站点。”用户在线下无法归还的情况下,联系人工客服将充电宝寄回,但客服电话一直显示排队繁忙,无人回应。官网的客服电话,也无法转到人工。
在线下归还不易,在线上也投诉无门,这其实也反映出相关企业在服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疏漏。企业客户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等,与用户基本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有的充电宝没有归还,就处于继续计费状态;用户想联系客服申请暂停计费,但客服电话处于排队状态,无法暂停计费;有的充电宝即便停止计费,但如果不能限期归还也有扣费罚款等措施。这意味着不能及时归还的充电宝,还可能继续为企业创造效益。这就难免让人产生企业故意为之的观感——“为了扣199元的押金”。
要知道,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如果用户“归还无门”,显然难以实现共享的初衷和目的。因此,相关企业在解决充电宝“归还难”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同时,也建议有关方面规范共享充电宝服务问题。

撰稿 / 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