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去年喝过一款陈皮老白茶,质量非常差。

刚一打开,里面浓浓的橘皮味。

白茶本身的茶香,被微酸偏涩的橘皮味,严实遮盖。

定睛一看,满脸无奈。

因为那款组合茶,不论茶叶还是陈皮,都是一团糟。

所谓的新会老陈皮,说实话,绝对不是新会产的。

因为橘皮表面的油室极少,已经切成了碎丝,整体颜色偏亮橘色,年份尚新,内囊厚,白色橘络占了多数。

而所谓的福鼎老白茶,则是典型的渥堆做旧茶。

粗梗、阔叶,无芽,用料低端。

同时,整体还是清一色的黑褐色。

黑褐的茶,与橘黄的皮,反差色分明。

整体闻起来,一股不新鲜的橘皮味,让人没有喝茶兴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庭观如此,选茶挑茶亦然。

好白茶,拥有近似处,香气滋味韵味俱佳。

而劣质老白茶,各有各的猫腻。

除了用做旧茶与低端陈皮,两两混搭外。

以下5点,可谓劣质老白茶的通病!

《2》

“干茶带杂质。”

去年秋天,分享过一个话题#老茶客的至暗时刻#。

当时有一幕场景如下:

当你心情愉悦的烧水泡茶享受,等一泡茶喝到最后,正准备倒掉洗茶具时,低头一看,里面赫然是一根头发丝……

这等情形,光是代入联想就让人感到受不了。

为避免遇到类似情况,劝大家在喝茶之前不妨细心观察。

正式泡茶前,多看几眼干茶。

确保干茶不含杂质,没有掺杂乱七八糟的杂物,喝起来也多一分安心。

前段在鉴茶时,遇到一款号称松压工艺的白茶块,原料据说是2019年的二级白牡丹。

隔着包装,原本对那块茶抱有不少兴趣,好奇所谓的“松压”究竟为何物。

但拆开包装,打开绵纸,露出那块茶饼的真容后。

看了一眼,不禁皱起眉头。

什么?没看错吧,这上面竟然有一根丝线?

这也太不卫生了吧!

连基础卫生保障都没有,连门面功夫都没有做全。

这样的茶,哪怕没有展开下一步检查,也可以直接宣告出局。

不论何时何地,干茶表面带有杂质的老白茶,要不得!

《3》

“压饼太紧泡不开。”

买老白茶饼,大家可别忽略一处重要细节。

工艺优秀的白茶饼,讲究压制程度松紧适宜。

压饼松垮不成型的,不宜选。

而整块硬邦邦、压得太紧太死泡不开的,更不能要。

根据制茶过程反推,过于紧实的白茶,其实是压饼过程中受到了暴力对待。

压制定型时,出现了严重工艺失误。

包括压饼定型时间太长,没有及时松开;

包括下压时,没有“因茶制宜”,根据不同叶片厚薄、茶梗粗细调整下压参数,导致压饼力度过重,超过这款茶的最高承受能力,内部过分紧实发硬;

包括压制定型期间,没有注意温度调整,温度太高,进一步加剧了压饼过紧。

最终做出来的成品,往往是行内调侃的“石头饼”。

内在茶味早已在制作期间,严重受损。

茶味物质大量流失后,泡出来的茶味薄,汤不醇,不耐泡。

同时,撬茶时还非常费劲,哪怕用力撬开也是满桌碎茶。

等到最后泡茶环节,往盖碗内注入沸水后,热水难以渗透到“石头饼”内部。

迟迟泡不开、迟迟泡不散。

这种工艺有损的茶饼,一旦碰到类似款,不买也罢。

《4》

“茶饼中心炭黑。”

如图,图中展示的是一块做旧老白茶饼。

颜色黑乎乎的,非常具有典型性。

这块做旧茶,浑身上下都是缺漏。

用料粗糙,较多小木棍那般的茶梗掺杂。

叶片黑褐,不是深黑色,就是黄褐色,总之看不到任何深绿、墨绿的原叶颜色保留,没有任何自然陈化痕迹,渥堆痕迹明显。

最后,便是这篇要重点分析的一处细节。

在整块做旧饼的正中央,颜色呈现焦炭色、炭黑色。

比起周围的茶,完全不是同一色号。

虽然受到压饼模具影响,将茶叶装入布袋,包揉一番后打个结,进入正式的定型环节。

压制定型后,打结的部位会下凹,在茶饼背面形成一个凹槽。

由于凹槽处的茶叶,比周围茶叶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所以颜色稍微深一些也算正常。

但不应该呈现这种焦炭般的颜色。

因为这种中心发黑的茶饼,属于“烧心”

单纯因为饼窝凹槽部位受力较重,仅是比周围的茶叶颜色稍微加深。

但不至于撬开后,中间呈现“夹心”状。

中心焦黑,饼面的颜色反而没那么深。

这种由内而外引起的中心发黑,类似“黑心苹果”般,病因在于烘干制作不当。

当初在压这块饼时,太心急求成。

整块饼只烘干了表面,但内部还藏有少量水汽。

明明没烘透,却将这批茶饼装箱打包起来。

闷在深处的水汽,蒸发不透,便会引起由内而外的发黑变色。

《5》

“茶汤浑浊不清。”

喝茶这件事,得看眼缘。

看起来顺眼的茶,才能让人放心喝下肚。

反之一款茶肉眼看着就非常可怕,哪怕在它的表面加上再多光环也无济于事。

譬如,图中这款汤色极其浑浊不清的老白茶。

看到这样的茶,如果旁人劝你,这款茶买来时特别贵,要上千元一饼。

或者告诉你,这是XX老总的私藏好茶,从2011年收来一直放在仓库,特别难得……

在听到诸如此类的介绍时,可别轻易动摇。

回归喝茶初心,看起来不干净的茶,不管说得再好听都不能碰!

品质表现过得去的白茶,茶水要清透。

茶汤当中,不能含有杂质。

将其倒入透明玻璃公道杯后,打一束光进去,要具有透光感。

清澈、清透、明亮的茶汤,才能让人放心喝。

不然,面对一杯浑浊不堪的问题茶,光是看一眼就已倒足胃口,何谈愉悦饮茶?

另外这种茶汤浑浊的老茶,千万别想着通过洗茶去挽回。

哪怕在多次洗茶,洗茶两、三遍过后,后几冲茶汤看起来没那么浑浊可怕。

但它的恶劣变质,始终未免。

贸然将其喝下去,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

《6》

“叶底杂乱不堪。”

看叶底,是试茶的最后一环,也是一个兜底环节。

面对来历不明的茶,用沸水泡过一遍后,可以不用着急喝茶。

将茶汤倒出来,先看汤色。

细看茶汤,发觉这杯茶还算清澈,没有混沌浑浊感。

再进一步检查,趁热盖碗内保留有余热,抓紧时间趁热闻叶底。

凑近叶底,仔细排除是否有异味、怪味。

经过沸水的激发,渥堆做旧茶的“堆味”、酸味老白茶的“闷酸味”、受潮变质老白茶的“霉闷味”等气息,会清晰呈现在叶底上。

仅需凑近闻,便能窥见端倪。

闻过叶底后,上手搓揉。

好茶的叶底讲究软亮、鲜活、有弹性。

而劣质问题白茶的叶底,往往是用料粗糙,梗叶杂乱、叶片发软、缺乏弹性。

不论哪一面,都经不起推敲!

《7》

市面上存在形形色色的老白茶,有好有坏,良莠参差。

优质白茶,从干茶到香气,从汤色到滋味,从叶底到回味,一应面面俱到。

而劣质茶,则是状况多多。

其中,有些劣质茶属于“一眼假”。

你只要看一眼干茶,就能掂量出它几斤几两,藏有哪些明显弊端。

而有些茶,则伪装得比较深。

单看表面,一时间可能看不出明显异样,需要用沸水泡开后进一步检验。

揭盖趁热闻,凑近叶底细闻。

对比汤色变化,上手搓揉一番叶底。

通过多处细节佐证,不难分出优与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