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世界人口按肤色被分为三大类: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但这种分类真的准确吗?或许,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你可能未曾了解的历史。让我们回溯到18世纪,那时西方探险家们将东亚人归类为白人,他们的肤色描述多为白皙或稍显暗淡的白色,甚至橄榄色,从未提及黄色。那么,黄种人这一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要归功于一位名叫布鲁门巴赫的医生,他通过解剖学研究,将人类分为五种,包括以高加索人为代表的白种人、以东亚蒙古人为代表的黄种人等。

布鲁门巴赫的结论是,通过肤色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地域。然而,这种以肤色划分人种的做法在西方社会逐渐演变成了错误的种族歧视,甚至将人分为文明与野蛮。西方人对黄种人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介于黑白人种之间,甚至认为他们不如白种人。这种观念的形成,部分原因是早期西方医学的无知,将皮肤黄色与疾病联系在一起,如黄疸,而将这一标签强加于东亚人,这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现在,以肤色为基础的人种分类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抛弃。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属于东亚人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你观察自己的内侧牙齿,可能会发现一个M型的凹槽,这是东亚人的常见特征——铲形门齿。在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汉族人中,这种牙齿的比例高达98%以上。

除了牙齿,东亚人的眼睛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的眼睛类型主要有两种:东亚人的单眼皮和非东亚人的双眼皮。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东亚人眼型的多样性。有研究指出,东亚人眼窝的脂肪铺垫和较小的眼裂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而欧美人的眼窝凹陷也是一种适应性结构。

此外,新生儿青斑,也称为蒙古斑,是东亚人特有的生理特征,95%-100%的东亚新生儿都会有这种斑,而欧美新生儿则没有。至于体味,虽然现代欧洲人的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但他们的体味仍然较重,这与他们的基因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体味较轻。

最后,关于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黄种人,这与西方人对清朝晚期中国人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的刻板印象有关。然而,我们自称黄种人,并非认同西方的歧视,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认同——黄河作为母亲河,我们是炎黄子孙,黄色也是我们土地的颜色。这种认同,是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尊重,而非西方所定义的低人一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