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君主宋襄公虽然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但一直做着“霸主”的梦。 一、助人成功,美梦难圆成俘虏。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崩逝后,他的梦就做得更勤了。就在他如梦似醒的时候,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来到了他的面前。 齐桓公病故后,齐国内乱,本应接班的公子昭,不但没能上位,还差点丧命。于是,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寻求政治避难。

公子昭的到来,使他的野心更加躁动不安。他认为,公子昭是一个可以佐助自己成为“霸主”的人,就把他给留了下来。 随之,宋襄公号召各诸侯分派军队前来宋国,组织联军,帮助公子昭夺回齐国政权。 大部分诸侯根本不理会他,只有比宋国还要小的卫、曹、邾三个小国各派出了一部分兵马给宋国,组成了“四国联军”。接着,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 因齐国上层的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就响应“四国联军”,帮助公子昭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齐孝公。 此后,宋襄公自以为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立威称霸于诸侯,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下来。

但他没有深入地想一想,这一成功之举,自己到底占了多少比数?如果没有齐国贵族做内应,他的胜算有多少? 他满脑子都是,是我让公子昭当了齐国君主。 过后不久,宋襄公的“霸主”梦闹得更厉害了。于是,他就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先得到楚国、齐国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相聚后,宋襄公便自觉不自觉的以盟主的身份,自作主张地拟了一份“会合诸侯,共扶周王室”的通告,约定了在宋国会盟的日子。 楚成王和齐孝公碍于一些抹不开的情面,不好多说什么,就勉强在通告上签了字。

到了日子,盟会开始后,宋襄公倡议:仿效齐桓公,订立盟约;停止战争,共扶周王室,共享天下太平。 楚成王在首先附和倡议的同时,问询盟主有谁来担任。宋襄公说,应根据功德或爵位论处。 楚成王顺势说道,我大楚早已称王,盟主应该是我的。宋襄公一听急了眼,指斥楚国妄自称王,没有资格当盟主。

宋襄公的话音刚落,楚成王的卫队手持兵器一拥而上,吓跑了诸侯,俘获了宋襄公。 宋襄公被抓到楚国后不久,楚成王觉得留着他没什么用,就把他放回了宋国。 这样一来,宋、楚两国的仇怨就结下了。 二、自居仁义,偷鸡不成反蚀米。 宋襄公从楚国回国后,越想越窝囊,总想借机泄愤。当他听说郑国非常支持楚成王当盟主时,就想征伐弱小的郑国,以出口恶气。 郑文公得知后,立即求救于楚国,楚成王便派兵直接杀向宋国。 宋襄公得知讯息后,立即率军从郑国返回本国。宋军刚在本国的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 这时,大臣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君到此只是为了解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达到了。咱们兵少,怕拼不过楚军,还是与楚国讲和吧。 宋襄公坚决不干,他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但不是仁义之师;我们虽然人单力薄,却是仁义之军,定能战胜楚国。 不知道宋襄公是怎么理解“仁义”二字的。自己侵郑在前,楚国助郑在后,何言自己“仁义”楚军不“仁义”? 而且,宋襄公还让人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树立在军中。

到了第二天,楚军开始渡河。这时,公孙固又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半渡之际攻击他们,可以获胜。但是,宋襄公不听。 当楚军已渡过河,但还没布好阵时,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赶快出击。但宋襄公始终以“仁义”之师自居,非要等着楚军渡过河,布完阵之后再进军。 宋襄公这是等楚军来会盟?还是与楚军对阵? 结果,楚军过了河、布完阵后,立即杀向宋军。宋国军队一看楚军来势凶猛,魂儿都吓掉了,更别说打仗了,一个个都撒丫子了。 乱军之中,“仁义”的宋襄公身上受了好几处伤。若不是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救护,小命早没了。 兵败如山倒,粮草、兵车全部被楚军抢走了,那杆“仁义”大旗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但是,兵败受伤的宋襄公仍是属鸭子的,肉烂嘴不烂,坚持自己的以德服人,不能乘人之危的“仁义”之师论调。 因而,惹得兵士、百姓们都怒骂宋襄公是一个大蠢货,一个大笨蛋,一个大草包! 宋襄公嘴上一直吆喝着要按“仁义”办事。但他在会盟诸侯时,对于自己不能当上盟主,心怀不满,责骂楚成王之时,不知他当时晓得不晓得“仁义”两个字? 一个人有多大能耐,要有数,要从里到外估透自己,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想当然。偶然间做了点事,帮了点忙,自己就开始膨胀,就开始找不着北,那将会自寻没趣。 甚至是,更大的不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