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卷的车市中,昂贵的激光雷达似乎不再是所有人眼中的香饽饽。即便是以智能驾驶技术出圈的华为,也在智界S7身上尝试了一把纯视觉方案。而近期,一向走性价比路线的深蓝汽车就更干脆。定位在15-20万元的深蓝S07(深蓝S7升级版),将采用华为ADS SE版本智驾。一手已经玩转的增程式,再加华为智驾,这波深蓝S07赢麻了?问题的关键似乎变成,纯视觉的华为智驾,到底还有几成功力?
用华为纯视觉,跑高速、高架不降级?
首先在硬件上,既然是纯视觉,那么摄像头必然得到加强。原本深蓝S7搭载的前置单目摄像头,已经被升级至双目。纯视觉方案的硬件底线画出来了,那软件情况呢?华为这套纯视觉方案,使用的还是GOD障碍物检测网络,以及RCR道路拓扑推理网络。前者的作用是识别白名单以外的车辆和障碍物,包括区分车型类别等。后者则是将导航道路,与实际道路进行有效结合。当然,失去激光雷达,理论上会降低车辆的识别精度、广度和抗天气干扰等能力,从而影响GOD的效果。这也是前置摄像头必须使用双目结构,以加强距离判定、抗干扰等方面的能力。至于RCR,只需要“轻图”,也就是基础的导航效果即可。系统可以综合道路识别信息,加上导航数据,得出适当的决策结果,也就是所谓不需要高精地图加持。
从效果上看,之前的智界S7也跟我们打了个样。首先,系统对导航信息加道路识别的整合能力已经相当可靠。无论是通过匝道并入主路的场景,还是从快车道下匝道。整套并线、减速/加速的操作都相对流畅。更重要的是,系统会主动辨识进入匝道的实线长度、匝道曲率、道路状况,来决定变道的时机、车速等。也就是说,其并非一套既定系统,而是一系列结合实际场景做出具体判断的操作。众所周知,既定的执行方案,很难兼顾效率,往往是以安全性作为第一考量。但在高速场景下,相对死板的并线时机,以及进出匝道过慢的车速,只会带来相对更多的安全隐患。
不过在这一套操作中,华为的纯视觉方案,依旧喜欢抱着左道形式。也就是说进入匝道后,会择机迅速进入快车道。而下匝道时,需要至少完成2次变道(以双向四车道为例)。这种注重效率的逻辑风格,在国内一般高速场景,以及城市快速路上,基本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而在道路设置相对复杂的城市地面道路上,逻辑就很难一直保持如此清晰。毕竟,即便是高速路段,在突然失去地面标线等极端场景下,华为的纯视觉方案也会有画龙找路的操作。画龙的曲率当然还是可控的,毕竟不同的匝道曲率都可以自主调节速度应付。考虑到华为的方案一向比较激进,也就是更注重效率,所以如此操作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即便是华为纯视觉的驾驶辅助方案,其对障碍物的识别精度与广度,还是能为安全性做出基本托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堪称特斯拉一生之敌的雪糕筒,在华为ADS的识别中就不是难事。作为延伸,还有诸如水马等常见障碍物。也就是说,在道路维修、封闭等场景下,华为的纯视觉方案,也可以做出相对流畅的并线、避障等操作。
这种对障碍物的高精度识别,同样可以落在对车辆的识别上。除了对特种车辆,比如救护车、警车等等,在高速路况下,精准识别大货车,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考虑到新能源车相对传统燃油车都更宽,在高速超越大型卡车时,难免需要一定的避让操作。而华为的纯视觉方案,通过识别障碍物之后,就可以做出避让加快速超越的执行判断。这一逻辑,同样适用前车压线行驶,甚至是加塞等场景。考虑到,结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车辆对侧后方的观察是实时状态。所以得出避让结论的智能驾驶系统,实际上比驾驶员还要更加敏捷和安全。不过由于没有激光雷达,对于前置路况的判断上,会影响AEB系统的理论刹停车速。这不是后面要提到的端到端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对数据的深度感知。
效果还会更好,还能省下10%的购车成本?
华为这套纯视觉方案,就是倚仗积累的算法优势,配合导航轻图信息做辅助,在感知信息被削弱的情况下,依旧完成可靠的高阶驾驶辅助操作。在摆脱高精地图之后,眼下又可以支持卸下激光雷达。这无疑是能为车企和消费者省钱的操作,结合智界S7的情况来看,在动力系统、续航、基础配置都基本看齐的情况下,采用纯视觉方案,可以省下2万元。
不过这种影响也不会是被锁死的状态,因为无论是否为纯视觉方案,华为乾崑智驾都是依托的端到端大模型构建。此前我们也提到过多次,端到端是一套黑盒模式的大模型。一端输入信息,另一端得出结果。至于中间的过程,就属于不可知范畴。所以端到端大模型需要长期以及大量的数据训练进行完善。而不同的车企或智驾系统供应商,在面对开发端到端大模型时,给出的冗余和解决方案是不同的。华为的选择,既不是通过车辆驾驶员自主训练,积累特定道路的操作能力。也不是仅依靠海量的后台输入信息,进行单纯虚拟跑图。而是在识别到车主进行主动接管的场景后,通过针对性后台训练进行克服。
也就是说,车主在这一路口需要通过自主介入才能通过,那么在下一轮迭代后,很可能会修复这一场景。如此操作的优势是,车主的介入是相当主观的。软件系统无法判断这种介入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就会被训练出一人一车的效果。而如果只是虚拟跑图学习,那整套模型的训练效率又会太低。结合实际场景,进行针对性训练,是可以兼顾效率和普适性的选择。当然,端到端大模型的打磨,并不能掩盖硬件上的选择。激光雷达有它的必要性,其能提供的冗余是纯视觉方案难以替代的。但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在20万元级别的产品中,能够省出2万元左右的购车成本,同时依旧可以获得一个至少能覆盖高速路况,兼顾一定日常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其性价比也是不容忽视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