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仁宣之治是有名的盛世,如同大汉王朝的昭宣之治。这两个时间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这之前都有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永乐帝朱棣。而且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两个王朝都开始沉沦下去。作者想说明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即是大明王朝盛世的开创者,亦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朱瞻基即带领大明王朝走向巅峰,同时也将它带入深渊。

让我们回到公元1426年,这一年是宣德元年,此前一年的五月,洪熙皇帝朱高炽病逝于北京,结束了他仅仅只有九个月皇帝之位。朱高炽这位做了二十年监国太子的人存在的价值,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爬上皇位,然后便驾鹤西去。这实在是一种宿命了。 相比之下,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命要好得多。从公元1426年开始计算的话,朱瞻基在大明帝国的皇位上坐了整整十年,直至公元1435年去世。宣德十年之治起点便是公元1426年。如果站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看公元1426年,那更是意味深长得紧。

此前二十一年,太监郑和开始下西洋的航程,祖父朱棣的欲望弥漫在东西洋的上空,经久不思。此前四十六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为这个帝国立下权力的规则与潜规则。再往前追溯到公元1368年,便是大明王朝开国之年,它与宣德元年的时间间隔为五十八年,差不多是一个甲子。 世事甲子一轮回,朱元璋、朱棣的高蹈、严厉到了仁宗、宣宗这里开始走向宽仁与半和。就像长江流水,在险滩与险滩之间,大多是短智的水流平缓之地。但历史毕竟意味深长,险滩与险滩之间注定遥相呼应,它们相忘于江湖,互为因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宣德十年的时间虽然水流平缓,却到底短暂。埋下的众多伏笔,吉凶相间,有些虽然温和,有些却是锋利无比,必然的要在接下来的年代绽放出恶之花。十六年之后,大太监王振毁掉朱元璋当年立于宫门前面,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开始蠢蠢欲动欲动、有所作为。 二十三年后,“土木之变”爆发,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数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朝的中衰自此开始。三十一年后,于谦被杀,大明帝国的良心或者说理想惨遭屠戮。八十年后刘瑾掌司礼监。一百一十八年后,严嵩为首辅,开始其专权生涯。

而这长达百年的世事因果,其实都能在宣德元年找到一丝因缘。这年七月,宣德皇帝设立内书堂,教宦官学习知识文化,在制度层面上打破了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清规戒律。而王振十六年之后的毁牌之举,毫无疑问坐实了宣德皇帝向太监们放权的企图。 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太监有文化。或许宣德皇帝朱瞻基设立内书堂和司礼监是出于削弱相权的需要,以内臣代为批红的方式来限制内阁大臣们票拟的操作空间。朱瞻基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政治策略,或者说权力平衡。但世事利弊相间,宣德皇帝抓在手里的武器,既可能伤人也可能伤己。

一个王朝的内耗程序在不经意间,由朱瞻基这个貌似不可能惹祸的青年皇帝启动,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历史的吊诡实在是令人目瞪口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宣德皇帝朱瞻基以宽仁与平和带领大明王朝百姓走进新时代。另一方面,朱瞻基又打开了一个盛世王朝由此中衰的魔盒。一切身不由己,再回头是百年身,只是当时已惘然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