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写道: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宅院内如果家中有女儿的话,都会在内舍中设置一个闺阁女儿的楼阁,让女儿生活在闺阁楼上,吃饭会有奴仆通过吊篮吊上去,如果要下楼,需要奴仆的帮助,自己轻易是下不来楼的。除了裹小脚之外,闺阁的楼梯设置的也很窄小,高门大户的女儿想要靠自己下楼非常困难。所以,这些闺阁少女的生活一般也不会太无聊,他们的院落基本上边上就是花园,平时可以抚琴看风景,听听书等等。那么古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闺阁呢?

有一句古语“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在现在还经常能听到。古时代,对于男女大防更是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女子的衣袖不小心被外男碰触了,那么可能这名女子就要嫁给这位男子了,这些在现在看来完全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女子和男子的之间的警戒线就是这么严苛。所以说,女子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外界的男子,到了适嫁年龄自然也就只能听凭父母做主了。 对于古代女子和男子之间的礼数在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在《礼记》中就有,大致意思就是男女不能坐在一起,更不能有语言上的交流,双方之间不能有礼物的赠送回礼,就算是已经嫁为人妇了也不能和自家的小叔子之间有太多的直接交流。这些就是古时候的“男女授受不亲”。

对于这样的男女之间严苛的礼数被战国时期的一位辩者所不解,对于《礼记》中关于男女之间的礼数交际很不是赞同。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特意去询问了孟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的是“仁义”的思想。淳于髡是这么问孟子的,淳于髡也就是这位不解的辩者,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也就是说男女之间不能直接交流,这样的做法符合儒家礼法吗?

当孟子听到淳于髡的提问之后,他表示了肯定。在孟子表达了肯定之后,淳于髡又追问:那按照这个礼法,如果嫂嫂不小心落入了危险,那么作为小叔子的弟弟要不要去救呢?如果救了就必然会有肢体接触,如果不救嫂嫂可能殒命。这个问题就问的比较尖锐了,生命和礼法在天平的两端,儒家代表孟子是如何回答的呢。孟子的回答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当然要去救,生命和礼法之间当然选生命。那么孟子为什么会肯定淳于髡前面的问题呢?

结语 作为儒家经典代表人物,对于儒家礼法孟子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对于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礼记》,孟子作为一个后辈当然不能否定。但是当生命和礼法相悖时,当时是要优先考虑生命的。孟子还说了“猛女授受不亲,礼也”这句话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是它还有下一句,那就是“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就是说,当嫂嫂(女子)遇到危险的时候,男子施以援手,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已,不用上升到礼法的高度。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作者本意,却少有人知。 这两句话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的也就只剩下了前面一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后一句,后面一句才是这个俗语真正想要表达的。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