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纪实视听领域的“跨界”“破圈”成为热点现象,“纪实+”“纪录片+”这类话语频频闪现,成为“泛纪实内容生态”和“大纪录片产业”建构的生动反映。

纪实视听内容“+”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圈层突破过程。这种突破不只是文本内部类型元素嫁接诞生的内容新形态,更包括广义上的跨行业、跨领域的连接,既带动纪实视听产业价值链的拓展,也有效赋能千行百业。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其中,产业振兴是核心驱动力,而文化振兴与形象塑造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纪实视听在在乡村振兴中扮演起日益活跃的角色,通过信息传播、资源整合、文化传承和产业赋能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最近,一部名为《漂洋过海来看你》的纪实节目登陆央视,海外探访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携手,以中外融合视角探访体验乡村,展现这里的特色物产、风土人情和产业振兴成果,促进中西方农业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成为“纪实+”赋能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新实践。

《漂洋过海来看你》的突出特色在于其“中外融合”的叙事视角。俄罗斯的安娜、英国的伊恩、美国的卓文等外籍友人加入,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体验者,更是跨文化的阐释者。在陕西横山,伊恩与陈晨共同追寻白绒山羊的养殖秘密;在湖南洞口,安娜体验蜜橘从采摘到出口的全流程;在江西修水,她深入茶山,探寻“万里茶道”上的中俄情缘。这种“他者”视角不仅增强了内容的陌生化效果,更在文化对比与情感共鸣中,提升了中国乡村故事的全球感染力。节目通过外籍嘉宾的亲身参与,将本土物产、风土人情与产业成果置于国际语境之下,既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也促进了中西方农业文明与生活智慧的交流互鉴。

《漂洋过海来看你》在类型上算是一部纪实性探访体验节目。主要采用纪实手段拍摄,强调“在场感”与“互动性”。外籍嘉宾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他们亲手采摘蜜橘、收集灵芝孢子粉、学习打腰鼓、制作灵芝宴、体验茶道……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探访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使节目更具真实感与亲和力。与此同时,节目通过“一中一外”的人物搭配,形成文化认知的互补与碰撞。例如,伊恩在横山学习腰鼓时的笨拙与热情,安娜在洞口制作橘酱时的创意与感动,卓文在旌德烹饪灵芝烩饭时的中西融合……这些场景不仅生动有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中国乡村的热情与包容。

《漂洋过海来看你》摒弃了传统农业节目的介绍推介式话语,转而采用“人物故事+产业逻辑”的双线叙事表达。在每一集中,观众不仅看到横山羊肉、洞口蜜橘、旌德灵芝、修水宁红等特色物产,更看到背后的人物群像:归乡青年、新农人、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在旌德篇中,周俊放弃上海高薪工作返乡培育灵芝,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在修水篇中,桂普群依靠茶叶种植实现家庭增收,俞旦华坚守宁红茶非遗工艺……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将“乡村振兴”由抽象的政策话语,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知的个体奋斗历程。节目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与价值认同。

在传播上,节目采用“新媒体预热+主体节目播出+海外社交平台扩散”的组合策略,形成国内与国际、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联动的传播矩阵。除了国内传播,节目也在Facebook、tiktok等海外平台登陆,引发国际网友对中国乡村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内容+渠道+互动”的传播组合,不仅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范围,更将乡村推广从“单向宣传”转变为“双向互动”,从“本土叙事”升级为“跨国对话”。

总之,《漂洋过海来看你》作为“纪实+”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案例,展示了视听内容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产业与文化方面的潜力。它不仅是乡村物产的推广平台,更是中国乡村形象的重塑载体。

在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加持与媒介渠道拓展,“纪实+”还将进一步拓展其表达边界与功能维度。期待更多纪实内容以真实的镜头、温暖的故事、创新的表达,记录并推动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让纪实视听不只是时代的镜像,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媒介力量。

(韩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