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3年,清朝刚刚灭亡,法国摄影师帕塞特(Stéphane Passet)受银行家卡恩(Albert Kahn)资助,进入北京拍摄了这里的人物、建筑和街道景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使用了彩色照相技术,呈现了老北京缤纷的色彩。

摄影师记录了宣武门外大街的店铺,这家“兴隆表铺”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店,一般人家买不起钟表。表铺外面摆了一溜地摊儿,卖水缸、菜坛子、面盆等用具。

清朝灭亡后,旗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皇上再也不能给他们发放钱粮了,他们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不能迅速进入务工经商的状态,就只能靠变卖家产过日子了。事实上,有很多旗人贵族花完了积蓄卖首饰,卖完了首饰卖瓷器,卖完了瓷器卖家具,卖完了家具卖房子,最终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礼神坊位于景升街北口,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四柱三门七楼彩色木质牌楼,下有朱红色的栅栏。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分时节前往日坛祭祀必经此处,因此是皇家禁地。清朝灭亡以后,礼神坊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坏,最后被拆除。

钟楼位于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通高49米,全砖石结构。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钟楼的雄姿,还拍下了围墙和三联大门。钟楼连同南边100多米处的鼓楼,共同成为明清两代的报时中心,晨钟暮鼓,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

从明清直到民国,朝阳门一带都是经济繁盛之地。清朝经大运河漕运的南方粮米,以及南方来的客商,必经朝阳门进城,所以这一带非常热闹,店铺林立,贩夫走卒云集。溥仪逊位后,袁世凯政府为了修筑环城铁路,扒开了朝阳门瓮城,这里依然是交通要道。

这张照片展示了老北京鳞次栉比的房屋(有四合院),密密麻麻,非常拥挤。树木高耸,覆盖屋顶,说明绿化做得也不错。站在高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观。

在路口处(可能是城外)搭一顶帐篷,支一个摊子,生起炉子,就能卖小吃了。规模不大,小本买卖,顶多挣几个零花钱贴补家用。

这些孩子都是在“散养”的状态下成长的。父母都要挣钱谋生,没空管孩子,他们就结伴玩耍,下河捉鱼、爬树掏鸟,玩得不亦乐乎。等到长到十几岁,身上有了点力气,就要帮家里做点事了,种地也好、放羊也好、学工也好,总之不能闲着。

穿补丁衣服的农民蹲在地上吃饭,他面前趴着一只狗狗。跟城里的房屋比起来,郊区的农家院明显破败很多,面貌大为不同。

院子里小毛驴在拉磨,农民则坐在一边歇息。以前农户日常所需的面粉,都是自己磨出来的,而且多用粗粮,逢年过节才加细粮。全国农民的伙食普遍不好,一年到头以粗粮配咸菜为主,见不了几次荤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