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内娱明星扎堆减肥。
贾冰、杨天真、沙溢、李雪琴、金靖……
各种晒身材、秀颜值,分享瘦身经验。

然而,网上对此并不是一片叫好。
评论区可见,很多人都在吐槽:
明星减肥真容易,普通人哪有时间、精力和财力。


而且,身材好了又能出来赚一波话题热度,明星何乐而不为?
所以,在大众视野中,减肥、健身越来越像有钱人的游戏。
巧的是,鱼叔最近刚看了一部奇特的纪录片。
片中的主人公,更加夸张。
他不仅通过减肥、健身,颜值回春。
还有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终极目标——长生不死。
而他之所以敢这么尝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钱太多啦——
《长生不死:硅谷富豪的逆龄人生》
Don't Die: The Man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主人公布莱恩·约翰逊,是一个美国硅谷的亿万富翁。
他的身体管理就一个字,豪。
一年耗费,大概200万美元。
首先,不计成本控制饮食。
每天吃上百种营养补剂。
一日三餐,精准依循卡路里和营养成分,不碰一口加工食品。

其次,全方位的医疗辅助。
他有专业的医生、营养师和运动团队,每天帮他监测数百项身体指标。
再按照指标反馈,严格锻炼身体。
还借助各种电磁疗法,调整身体机能。
每个器官都有对应的辅助器械。

日常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也都被量化、标准化。
睡觉都要戴上各种监测设备,确保进入深度睡眠时间充足。

此外,他还大胆动用各种前沿「黑科技」。
甚至是没有得到医疗广泛认可的抗衰疗法。
包括,换血。
提取20岁儿子的血浆,输回自己的身体,以期恢复更年轻的器官状态。
他也给自己70岁的父亲输血,一家子「青春共享」。


也包括,基因干预疗法。
通过打破原有基因结构,克服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的肌肉流失、骨质疏松等身体自然老化的问题。
之前,这项技术只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
他却冒险要用在自己身上,不顾其巨大风险。

听起来,让人联想到美国队长接受的基因改造。

不同于明星为形象或是健康管理减肥。
他节食、健身、规律生活,彻头彻尾围绕着一个目标:
延缓衰老,抵抗死亡。

他管这一整套生活方式叫「蓝图计划」。
这是一个被写进代码和可视化图标,配有年终报表的「延命」大项目。
听着离奇,但效果是真显著。
蓝图计划两年后,单看外表,他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皮肤紧致,腹肌分明,和几年前判若两人。


根据专业的医疗监测,他的生理年龄逆生长了5.1岁。
多个器官的生理指标「回春」。
肌肉含量、心率、血压、皮肤弹性,甚至听力和视力都出现明显改善。
远超同龄人的身体状态。
简而言之,他真的逆转了衰老。


布莱恩·约翰逊的逆龄生长,确实让人震惊。
但在今天,很多人并不羡慕于此,甚至还对类似的新闻报道日益反感。
他的「蓝图计划」在网上曝光后,就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一方面,网友们吐槽他的生活太「反人性」。
不能享受美味的食物,不能体会和朋友喝酒畅聊的快乐,每天孤零零对着健身器材和沙拉,过着呆板无聊的生活。
他完全成了一个被精密程序驱动的生命机器。
这样的生活,即使长生不老,又有什么乐趣呢?

另一方面,像内娱明星的争议一样,他也被嘲讽「有钱人能折腾」。
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精英式的减肥秀,怀疑他在自我炒作。
目的可能是通过打造个人品牌,实现商业营销。
因为他的个人平台已经开始出售同款保健品和健康食物。

现实中,我们对公众人物大肆宣扬的减肥、自律生活愈来愈抵触。
是因为我们已经太熟悉它背后的套路了——
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早已被资本营销洗得闪闪发光。
不仅如此,这样的「健康生活」,还附带着一种「自律、有毅力」的道德炫耀,对忙忙碌碌的普通人在无形中的双重打击。
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没有健康的生活,并不因为我们不够自律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没钱、没时间。

布莱恩·约翰逊为了实现「蓝图计划」,以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亿)卖掉了自己之前的公司。
投入200多万美元,召集30多位专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医疗养生团队。
而他自己每天也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大量时间。
虽然他解释,200多万包含了大量前期的方案开发与仪器配备上,如果一般人通过相似的饮食和锻炼,一个月的花销完全可以控制在1500美元以内。
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也不是大多数普通可以轻松承担的费用。

布莱恩·约翰逊与儿子合照
近来减肥扎堆的内娱明星,也一样受到各种争议。
就像贾冰这次减肥,并没有获得大众的好感。
他在节目里说自己45天瘦了45斤,而且只是依靠节食和锻炼,并且没有请健身教练。
速度之快,引起很多人怀疑用了司美格鲁肽。


前段时间,杨天真说自己一年瘦了25斤,也冲上热搜。
但很多人质疑她瘦了不止那么多。
更怀疑她使用「科技手段」的猜测,如用了司美格鲁肽,抽脂,甚至切胃。

虽然,这些明星都没有承认技术手段,而是强调用自己的自律和毅力实现减肥。
但仍然无法平息大众的情绪。
在很多人看来,减肥瘦身已经不再能成为励志的典范。
因为有钱人可能只是几针司美格鲁肽加几个月的营养餐,就能快速减重。
而健康生活,也越来越变成一种有钱有闲人群的身份象征。
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所面临的更多是久坐、不运动、熬夜多、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从而导致「过劳肥」。


话又说回来。
所谓的瘦身、健康生活,就一定是更好的选择吗?
如果每天连想吃的都不能吃,竭尽全力控制自己的欲望。
这样活着,有意思吗?不累吗?

坦白讲,鱼叔起初是抱着猎奇心看这部电影的。
看完后却发现,虽然它记录了一个富豪的自律疯魔故事,还将我们所有人都拉进了一个共同的现实命题:
我们对身体的控制,到底是谁的意志?

片中,约翰逊提出了一个理论:听器官的声音,而不是大脑的声音。
因为大脑会受到环境干扰,会驱使身体做出自毁行为。
器官是真正基于健康考虑。

而这部纪录片的讽刺之处在于:
一边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纪录片中的男主用巨大的财力和技术手段,实现了人类机能的逆生长。
一边又让人忍不住怀疑,是否又是以「减肥」「健康」「抗衰老」为名的新宗教。

社会中的我们,看似在追求身体自由,追求健康生活,实际上更像是在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外貌与身份规训。
看似「悦己」,背后仍是「悦目」:别人的目光,社会的标准,镜头里的自己。
尤其对本就疲惫不堪的普通人来说,反而让我们一再看清贫富差距,加剧焦虑。
那倒不如索性活在当下,享受更自得的生活。

而且,很多人在追求的健康饮食,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一种商家的营销话术。
就像这两年,人们一窝蜂地打卡0糖0脂低卡轻食。
看似是在追求健康,实际上或许只是在追赶新的流行趋势,享受全新的消费对象。

当然,或许有人会觉得,以健康为基准的消费,即使是跟风也没有什么坏处吧?
但殊不知,当所谓的健康一旦内嵌进「优质生活」的叙事,就变成了资本规训的延伸。
当健康被标准化后,它就成了新的道德工具,隐蔽着阶层化问题,也会脱离了身体本身。
《黑镜》第三季中有一集,讲未来人们为维持社交平台上的人设而不断压抑自我的故事。
女主做了没有人真的想吃、爱吃的健康食物,只为拍照发在网上时看起来更高级、精致。
她的世界里,每一个选择都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被看见」。


就像现实中,很多人因为体形较胖,就被打上「不自律」「堕落」「懒惰」的标签。
忽视了背后个人先天的身体差异,以及生活状况的不同。

像《风味人间》等很多美食纪录片,都侧面揭示了阶层式饮食逻辑。
在很多偏远落后地区,人们凌晨就出门讨生活,在高温中持续体力劳动。
他们需要大量高油高热量的食物补充体力。
现代都市人眼中不健康的食物,是他们生存的基本保障。

从这一角度看,这部呈现疯魔富豪的纪录片不仅讲述了一个极端实验。
它更是一面镜子。
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由、健康、身材焦虑等老生常谈的话题。
让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健康不该是阶层的标志,更不该是道德的筹码。
而应当是一种与身体达成和解的自由状态。

我们很难简单评判纪录片中男主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
所谓的长生不死,是否是博人眼球的商业策略?
单从片中可见,他显得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有明确的目标、动机和愿望,并且换来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在信息过载、生活失控的当下,在健康都成为一种被定价、被标签、被表演的生活方式时——
我们该争取的,就不只是更长的生命,还该有更清醒的选择。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