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我军总体兵力增长速度非常迅速,从1937年的4万余正规军,发展到1945年底的120余万大军。理论上讲以这样惊人的扩张速度,每年都要增加几万甚至几十万部队。不过仔细观察历年的我军兵力变化情况,会发现并非如此:1941和1942这两年不光没有增长,兵力反而是有明显下降的。原因就在于我军曾主动裁军近30万人,为什么会一边作战一边撤军呢?这似乎很矛盾,我们来了解下原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根据地进行长期扫荡,而蒋政府也停发了我军粮饷,事实上面临内外双重封锁,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打仗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明刀明枪,后期补给才是决定战争能否长期维持下去的关键。到1940年底,我军正规武装力量已经颇具规模,达到了50万人以上,民兵力量也发展到百万级别上。但此时部队的保障也遇到了严重问题,吃喝存续都需要想办法解决,战争期间农村根据地本就很贫瘠,再加上日军封锁,可谓雪上加霜。很显然,裁撤一部分部队是当时缓解巨大后勤压力的最直接解决办法。
有的朋友认为,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再困难的情况也不能裁撤部队。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军委决定裁军,并非让战士解散回家。一方面我军裁撤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直属作战部队,而是八路军后勤机关人员,进行精简(比如115师减少了7000名机关人员),并不直接影响作战能力;另一方面裁撤的部队着重从事生产活动,也不放弃军事训练,等到我军后勤力量强大,补给充足之时,很多人又重新补充进一线部队。这也是为何我军裁撤近30万人之后,1944年日军实力下降,我军兵力重新迎来暴增期的原因。暂时的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壮大实力,况且一支大军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完全是由绝对人数决定的,而是受到训练水平、装备、士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对比国民党军当时臃肿的情况,我军的主动裁军有着大智慧。国军抗日战争期间总兵力曾经超过600万人,但其中吃空饷、人浮于事战斗力差的情况非常普遍。到1946年国民党军整编大规模时能裁掉100多万部队,只保留430万人,就能看出端倪。事实上国民党军裁撤的没有多少,因为很多员额本来就是虚假的。抗日战争期间老蒋很清楚其中原委,也想进行类似八路军这样的主动裁军行动,但被白崇禧等人拒绝,认为战争期间不应该裁撤部队,最终作罢,国军高层的思维僵化程度可见一斑。这也是后来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人再多也无济于事的原因之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