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增速逐步放缓的大背景下,新的一轮整合也已开始显现。诸多已被“忽视”的品牌和闲置生产基地,正成为车企扩大生产规模的新选择。近日,有几家沉寂多年的车企,突然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比如知豆汽车宣告4月将携新车“知豆彩虹”重回市场;华晨汽车完成工商变更,沈阳汽车全资持股;奇瑞汽车已经完成对东南汽车的收购,并成为其全资股东;海马汽车宣布海马新能源汽车被接管,由国资企业投入资源帮助海马新能源走出困境。
再加上网上流传出一份关于配合重启观致7车型的沟通函,于是有人猜测,传统车企重组并购潮是否会愈演愈烈。当然,找到“买家”的品牌有机会焕发生机,但依旧有大量闲置资产有待盘活。
一轮复活节?兼并重组是良方
中国汽车行业只有生产准入机制,缺乏退出机制,不少车企即使连续多年不生产和销售汽车,也仍然“死不掉”,无法淘汰零产量车企。当闲置汽车产能越来越多,各地政府和车企大集团都在想方设法挽救。
在吉利汽车集团与爱玛科技等多方联手搭救下,知豆汽车官宣已完成资本战略重组,重组后将持续专注微出行市场,并将在今年4月上市品牌焕新后的首款产品。据悉,知豆汽车品牌焕新后的首款产品命名为“知豆彩虹”。
无独有偶,在福建省福州市,东南汽车也已被头部车企“接手”。福建东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控方发生了重大变更,由原来的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变更标志着东南汽车正式被奇瑞汽车收编。
自救不暇的海马汽车,早已开始陆续出售旗下资产。继卖地求生存后,海马汽车将旗下新能源公司也进行托管,以此减轻负担。拿到1.99亿元的托管保证金后,海马汽车也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氢能源发展。
盘活闲置资产陷入两难
在竞争加剧和电动化冲击下,像东南汽车、海马汽车这样产能过剩的传统车企比比皆是,但大多闲置产能都无人接手。当下,部分弱势车企或许还可以通过出售具备一定价值的资产重获生机,但当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少,如果不将手中的资产包快速上架处理,最终很可能砸在手里。
虽然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需要正反两方面看待。一方面,头部车企通过收并购等方式盘活闲置产能既可以压缩投资建厂时间、满足产能扩张需求,也可以避免原有厂房设备和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同时提高行业产能利用率,实现一举多赢。
但另一方面,兼并重组带来的隐患也值得警醒。首先,对车企来说,收购闲置产能再做升级改造过程繁琐,很多时候不是划算的“买卖”。更可怕的是,这些闲置产能往往背负着复杂的债务,会给收购车企带来巨大的负担。千头万绪的烂摊子,对于接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抱团再战,还是车市大一统?
在汽车产业早期,美国也涌现了大量汽车品牌,随着市场竞争加大,许多小型品牌逐渐消失或被大公司收购。并购浪潮后,“底特律三巨头”占据了美国80%的产量。从目前来看,国内的车企们也走向了并购之路,与20世纪美国汽车行业的整合趋势相似。
百人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中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熟,未来 3 至 5 年中国车市将出现更多的兼并购和深度合作。
此前,头部车企也掀起过一轮“收编”闲置产能的运动。例如长城低价接手汉龙汽车、汉腾汽车、众泰汽车等多家破产企业的资产;吉利汽车通过整合力帆汽车为枫叶-睿蓝品牌,并收购了猎豹汽车长沙工厂,实现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
截至目前,已有威马汽车、赛麟汽车、拜腾汽车、博郡汽车、奇点汽车、雷丁汽车等新势力确认破产。最近,“高端电车”品牌——高合汽车也在求收购。在无人问津的形势下,更好的方法或许是将产能作废,将土地与设备出售给任何愿意接手的企业。
在产业发展新形势下,车企兼并重组或将迎来新一轮小高潮,这对于行业来说也是好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不过,在价格战氛围下,任何想当“白马骑士”的车企,都会面临现金储备和资金链的考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