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漉漉,黏乎乎”的梅雨天,“晕乎乎,昏沉沉”的盛夏,其实也让人不爽。浑身乏力、胸闷、犯困、头痛、口苦、大便不正常等等,成为夏天江浙人普遍的症状。
元代名医朱丹溪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在《格致金论》中提出人的基本体质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后清代江南名医叶天士(苏州人)又在《温热论》中补充讲道“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可见“阴虚湿热”自古就是普遍存在的体质。
雨水多,外湿易侵入人体,长期积存于体内导致湿邪蓄积,郁而化热伤其阴液导致阴虚,而虚不受邪,又更难抵御湿邪入侵,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形成了“阴虚湿热”体质。
国家级名老中医汤金土认为,阴虚湿热体质的人群,如果症状表现明显,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理,否则必定会成为一种隐患成为慢性疾病的导火索。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
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另外,如果您每天早晨起来,轻闻一下口气,每次都发现气味偏重,您可小心了,中医学角度上解释,您可能阴阳失衡,脏器功能出现异常。
从中医学角度上分析,口臭确实是因体内脏器阴阳失衡,出现异常所致。病因归纳为:脾弱胃强、心火旺、肝阳上亢,需要论证而治。
脾弱胃强:脾俞穴(寒湿证)、曲池穴(湿热证)
脾弱胃强造成的口臭可分两种类型,寒湿证(畏寒,便溏)与湿热型(多梦,便秘)。两种类型共同点-因气血运化不足导致消化不良,胃气上升造成大面积口臭。
寒湿证:脾俞穴
脾虚易寒,水湿运化功能异常,湿浊不能排除体外,造成体内湿气潴留。可按压脾俞穴,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具体操作:最好请求外人帮助,找到脾俞穴后双手拇指逐渐用力下压,然后来回揉擦使患处产生酸胀、麻痛感觉,每次操作至少5分钟,可每日进行。
湿热证:曲池穴、承山穴
曲池穴:清热解毒,解表热;承山穴:祛湿气,止便秘;
按摩方法多种:按揉、点揉、掐法皆可,感觉到酸胀感即可停止。
心火旺:劳宫穴
劳宫穴为强健心脏常用穴,当人处于焦虑时手心发汗明显,从中医上解释属于心火妄动、心神不安。按压手心劳宫穴即可缓解紧张的排汗症状,又能使心火下降,不过需要经常按压且每次按压时间不少于30秒。
肝阳上亢:太冲穴
肝脏容易受人情志所影响,郁郁寡欢,情绪激动,易怒的行为最容易伤肝,导致人体肝郁气滞,肝阳上亢,此时不妨揉按太冲穴,按摩此穴可促进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有疏导作用。按摩时候如果稍用力便感觉疼痛,一般是肝火旺盛使然,实属正常。
除了按摩穴位,不妨选择理气药,凡理气药,均以梳理气机为重任,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理气药一般含有芳香成分,可通达气机,燥湿化痰。
陈皮是最佳选择,理气健脾,效果显著。《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叙述,“陈皮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