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到“胡言乱语”。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当代年轻人变幻莫测的精神状态逐渐玄幻了起来,“黄龙江一派全都带蓝牙”“gap一年?我在备孕,最后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窝囊废文学”“乱码文学”各种胡言乱语以文学形式出现了,胡说八道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解压和发泄方式。

胡言乱语适用于一切场合,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结束话题,用魔法打败魔法,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在理发店面对Tony老师硬推尊享美发套餐时说:“我真的没钱,家里的钱都被老公拿去养小三了。”

接到诈骗电话声称有法院传票时说:“我瘫痪在床,你送上门吧。”

当工作应酬被要求喝酒时说:“不行,我在备孕。”

亲戚问到怎么还没对象时说:“谈过一个,但……他去世了,我走不出来。”

和常见的满嘴跑火车有所不同,互联网上的胡言乱语热潮越来越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无意义困境。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标杆慢慢成为了“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他人”。

网友常给出的评价是:“自从学会胡说八道,精神状态稳定多了”,胡言乱语作为当代沟通万金油,真这么有用吗?一场热词的流行之下又是很么样的情感驱动,请看下文分解!

  1. 压根不高深莫测,而且“一派胡言”

过年期间,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对话交警的视频爆火,“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要记住我给的原理”“黄龙江一派全部带蓝牙”的语录让网友们逐帧解析,乃至全文背诵。

拼凑用词、滔滔不绝,字正腔圆丝毫不带停顿,这样乍一听非常顺畅的发言实在玄乎,但实则毫无核心观点。

在此之前,与之相似的胡言乱语已经火到出圈。

“上次这么无语的时候,还是在上次”,“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思考一分钟,居然就已经思考了60秒”……什么都没说,但又说了很多。网红博主“延边刺客”发布视频,因为“42号混凝土拌意大利面”的经典台词迅速走红。

有读研的网友用来比喻:导师,这就是我,我拼凑的论文就好像42号混凝土拌了意大利面!

胡言乱语最大的魅力在于荒诞,明明说得这么离谱,听起来居然一套一套的。看似言之有物,实则“一派胡言”,但以这样讽刺又搞笑的形式出现,也能够释放压力,对无效社交和难以解决的话题委婉地说“不”。

小的时候写作文凑字数,长大以后学会了废话连篇、已读乱回,也许会被指责说话没有要点,但这铿锵有力的氛围感必须到位。《说话的艺术》可能让人读着味同嚼蜡,互联网冲浪欣赏网友们的胡言乱语却是当真下饭。

这样的语言艺术也不是无中生有,毕竟早就有名家经典示范,正如鲁迅先生曾经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苦中作乐也是反抗现实。

比起相对强势的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糊弄文学等,i人们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文学流派——窝囊废文学。

风靡短视频网站的对白里,最后一句话永远是主人公面带微笑、温柔礼貌地说:“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笑着承认自己毫无反击能力,总比半夜睡不着躲在被窝里偷偷哭好一点吧?

自嘲式的公开调侃,也不失硬气,让内耗为常态的i人接受自己的痛苦,让习惯忍气吞声的打工人笑着消化压力。跑不动了、卷不起来了、看不到希望了,坦诚承认自己的无力,直接躺平摆烂也是勇敢的选择。

当人们在胡说八道的时候,究竟为了说什么?

无论是哪种“文学”,胡言乱语都能直观地映射出语言背后的反抗意味。

调戏诈骗分子,是无法接受大数据时代毫无隐私可言的信息泄露;张口就来一篇《故事会》桥段,是厌烦了铺天盖地的垃圾推销;信口胡诌,领导吃饭我转桌,是年轻人对酒桌权利文化的拒绝;花式反催婚,是面对传统婚恋观而保持的独立和清醒。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认为,人类群体互动过程受到文化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的影响。西方社会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群体意识,中国则是建立在群体意识之上的个体意识。

在普罗的既定人生路线和传统的各方面观念面前,压力、内卷、情绪失控,越来越追求自由的人们开始树立自我的边界感,在打破规则的同时,用娱乐的方式来认清自我、认同自我。

看起来精神不大正常的胡言乱语恰好是无形之中和生活对抗的最好武器,这样苦中作乐的语言输出,变成了内卷和躺平矛盾之间的一个合理舒适区,反而能轻松实现内心自洽。

  1. 胡言乱语带来的思维惰性,并不能真正实现有效沟通。

努力维护边界感,回避个人不愿接受的问题时,胡言乱语确实是一个帮助自己摆脱麻烦的好办法,但它并不能成为长久的沟通习惯,它除了主动掌握话语权,无法输出任何清晰有效的实际回应。

席瑞在《奇葩说》上讲道:“和一个有边界的人相处,不仅不会很麻烦,而且还会很舒服。因为当你把你的边界交代清楚的时候,别人也终于如释重负。”

在人际交往中,清晰的边界能够帮助彼此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然后再进行更加真实和坦诚的沟通。“已读乱回”的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放在人际关系里面,只会慢慢消耗彼此的耐心。用魔法打败魔法,那么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

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对胡言乱语的热爱不减,胡言乱语热潮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跟风效仿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从过年回家用胡言乱语一顿输出敬酒词,再到职场上对领导同事一番应付,胡言乱语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好比日抛美瞳,每天都用,每天都能给出一条清晰的社交康庄大道。

一旦互联网胡言乱语热潮褪去,再也没有那么多可以照搬参考的好词好句,那么久而久之形成的思维惰性,反而会让本来理直气壮的“文学爱好者”们瑟瑟发抖,被迫走出舒适区,再次面对内耗的困境。

不可否认,胡言乱语本质是积极和追求自我的态度,但也需要在对它依赖之外加以控制,从暂时性的回避,慢慢过渡到真正健康的沟通方式上,把握社交分寸感,在语言艺术的躺平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势。

在生活中,不妨“胡言乱语”一回。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章:

中国文化报《废话文学:有话偏不好好说》

读特《读特快评|“已读乱回” ,走亲戚新战术?“胡说八道”的背后,是对真诚的渴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