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1岁的李爱珍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一个中国女科学家,成为了美国的院士,这则新闻瞬间引爆舆论,然而这并不是高潮,随着媒体的继续深挖,大家才知道李爱珍此前曾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比起成为美国院士,这件事则更加令人咂舌。
能当美国院士,为何当不了中国院士?主要还是选拔机制的问题
美国的科学水平无疑是要高于我国,可为什么李爱珍能入选美国院士,却被中科院四次拒绝呢?这就要说到中美两国院士选拔机制的不同了。
事实上,美国国家科学院虽然冠有“国家”字样,却并非官方机构,而是一个民间机构。院士的选拔仅需一人推荐,然后经过评审通过即可,当选的院士事先甚至都不需要知情。
李爱珍就是这种情况,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她意料之外的事,她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位科学家推荐了自己。
而中科院院士的选拔则困难很多,并且年纪越大,入选就越困难。65岁以下的科学家,需要得到两个人的推荐才能进入初选名额,65岁以上则需要6名推荐人。
李爱珍长期从事半导体行业的研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不怎么参与社交,所以即便是65岁之前,她也很难凑齐两名推荐人,等过了65岁,要6名推荐人才能进入中科院的初选,当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一直在中科院下属部门工作的李爱珍,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当上院士,她先后四次发出申请,第一次连两名推荐人都没找到,后来几次好不容易找齐了推荐人,却还是被刷了下来,有说是年纪太大了,也有人说因为她是女性,当院士的门槛比男性更高。这并不难理解,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也没当上院士嘛,她就是一位女科学家。
当上美国院士后,李爱珍的一番话令人动容
李爱珍之所以能够入选美国科学院,是因为她在半导体领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是这个领域里的权威专家。半导体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果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
说起半导体行业,李爱珍其实也是半路出家的。她出生于1936年,建国初期考入复旦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冶金研究。但渐渐的,她开始接触到半导体“锑化铟”,并逐渐对整个半导体领域产生了兴趣,从而让她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移。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遭受西方阵营和苏东阵营的双重封锁,李爱珍研究的又是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没有交流,自然就很难获得进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李爱珍的研究止步不前。直到有一天,她争取到了一个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这才从美国学到了最前沿的知识,并让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说起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也是一个巧合。当时李爱珍已经40多岁了,这个年纪还去学习新知识,说出来都没人愿意信。可就是因为她年纪大,美国人才放心地让她接触高端技术,因为美国人觉得李爱珍一个40多岁的老女人掀不起什么风浪,甚至都怀疑她能不能学会。
令美国人想不到的是,李爱珍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她本来就是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只是因为技术封锁缺乏交流才在学术水平上落后于国外同僚。到了美国后,李爱珍刻苦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大量的高新技术。
到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开始慌了,但他们也抱有一个侥幸,那就是希望李爱珍学成后留在美国,毕竟当时的美国远比中国发达,很多中国名校出来的高材生也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结果李爱珍又一次让美国人失望了,结束访问学者之旅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并立刻开始新的计划——建造实验室。后来的几年内,她利用在美国所学到的知识,在自己创办的实验室里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也教出了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精英人才,并让我国在半导体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2007年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有媒体旧事重提,问她是否会因为当选美国院士而移民美国。面对媒体的疑问,李爱珍斩钉截铁地说了一番话:“我不会移民美国,我是中国人,我很感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会一直为祖国作贡献!”
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美国院士”李爱珍的那颗中国心,更是让所有人钦佩不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