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说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古代人非常热衷于看相,据说许多名人发迹之前也都会找个相术大师来帮看,由此推断出这个人未来是富贵还是贫穷。

就像唐朝的相术大师袁天罡一样,给人看相非常的准,还给很多人测算出了命运。且不说这些记载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对面相说法是很推崇的。

在中国民间的俗语中有这么一句话:“面粗身细人之福,面细身粗一世贫”。这种说法就是从面相学说的那一套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不过这句话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含义,它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俗语关联

民间俗语的诞生都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们更像是古代人对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感悟。我国的俗语涵盖范围非常的广,包含着日常生活、感情婚姻、农耕劳作等各个方面。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古代到如今,农民的基数都是最大的。这千百年来,他们辛苦地劳作、开垦荒地,研究和发明各种工具,谱写了一段灿烂的农耕文化史。

民间的俗语就是农耕文化当中最动情的那一笔,比如“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和“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这些都是老祖宗们根据经验而编成的俗语。

意思是告诉人们春天下雨多的话,到了秋天就好收成;冬天如果有雪也不是坏事,预示着明年是个丰收年。老祖宗们将这些自然现象对农耕的影响汇聚成简短的话语,这样方便记忆和传颂。

不管是以什么为出发点的民间俗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教育和警示后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能说一定正确,但是却能给人们提个醒,让大家不要走错路。

老祖宗留下这些可以参考的俗语,当然也是希望有人受用,并且通过他们过上好的日子。不管人们要选择一条怎样的路,都是奔着幸福生活而去的。

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会幸福呢?民间有一句俗语就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即面粗身细人之福,面细身粗一世贫。这句俗语结合了面相学说来告诉我们哪类人会是幸福的。

不过单看字面意思的话似乎没办法真的理解,那么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它所要表达的道理。

俗语含义

所谓的“面粗身细人之福”,指的就是面庞粗糙、身材纤细的人是有福气的,这个要如何理解?在我们的既定印象中,那些长得肥头大耳的而才会显得比较富态。

面容粗糙的人,一看就是整天要经历风吹雨打,干着非常辛苦的活,挣的钱也不是很多。因为他们每天都很辛苦,根本胖不起来,身材常年都是纤细瘦弱的。

古代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样的人是有福之人呢?老祖宗们要表达的意思估计是,只要辛勤劳动、努力生活,才能让生活越来越好。真正辛苦的人,不可能长得肥头粉面。

也就引出了下一句“面细身粗一世贫”,面容细腻,身材粗大的人一世都会贫穷。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劳动,整天在家坐吃山空,那往后的日子必定穷困潦倒。

对于整天不干活的人,在家了吃了睡、睡了吃,自然面容姣好,不像那些在田地里经过风水日晒的人那般粗糙。而且常年不运动,造成身材肥大,说不定还会有很多的疾病傍身。

老祖宗们创造出这个俗语主要是想告诫后人,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自己想要的幸福便要通过双手去争取。不要期望在家里什么都不干,粮食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虽然这句俗语跟我们想象中有点不太一样,但在古代社会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它也只是针对农耕人群而言,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适用的。

就比如一些达官贵人或者地主家,他们哪个不是身材肥大、面容细腻,但他们却拥有万贯家财,与一贫如洗根本不沾边。他们每天不愁吃不愁穿,还不用下地干活,但一样是个有福之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这句俗语的理解也有了其他的含义。按照佛家的理论来说,福气是自己挣得,也就是所谓的积德行善。平时积德越多,那么福报也就越大。

从另一方面来看,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生活,那种孜孜不倦、挥汗如雨的精神确实会影响到自己的后世子孙,而他们的后代承继祖先的这种精神,一步一脚印必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种精神也算是一种福报,祖先们的面粗身细换来的是子孙们的福气。这教育着人们凡事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用仅看到眼前的利益,只要坚持努力,有些福气自然会到来的。

特殊案例

这句俗语的前半句要看长远,但是后半句就可以就事论事了。之前也说过,有些人天生命好,出身在豪门世家,就算拥有面细身粗的外面也不一定是贫穷的。

唐朝的时候人们的审美感是以肥为美,就是对这一观点的佐证。其实他们的这种审美之下,也是对夫妻生活的美好向往。

以前穷人家的孩子吃得东西没有营养,显得面黄肌瘦的。那些官家小姐却恰恰相反,每个人都长得丰腴十足。在这样身材的背后是家室的体现,怎么能不叫人羡慕呢?

所以就引发了“以肥为美”的审美流行趋势,最为典型的便是杨贵妃了。她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美好,被李隆基宠爱了一辈子,什么绫罗绸缎和臻品美食都享用过了。

她的身材一直都是丰腴美的代表,那句俗语的后半句套用在杨贵妃身上似乎有点不太合适。毕竟人家先天条件摆在那里,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那就是她命好。

所以我们在看待民间俗语的时候,也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理解。觉得有用的话,那就将它们作为参考;如果没用,那就只当作玩笑话听听就罢了。

由此分析来看,很多民间俗语的诞生,本身也存在着欠缺的。它们可能在针对某个人群的时候很受用,但是要换一个人群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这句俗语流传下来,其实与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农业大国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它是专门针对务农这方面的。虽然有点不够全面,但道理还是非常好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