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 石梦竹)“DIP病种数量多、计算方式复杂,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但是我们要形成一种观念,DIP是推动临床管理提质增效的工具,最终仍旧是回到临床、指导临床。”8月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在国家医保局DRG/DIP 2.0版分组方案第三场解读会上表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石梦竹 摄

为了推进医生对DIP的认知和理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周一晚8点,会专门召开医保业务交班会,专门对医保各项工作进行反馈和指导,让临床的医务人员更加靠近政策、熟悉政策。

DIP是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是基于大数据优势建立起的一整套完整的医保支付管理体系。在黄伟青看来,DIP是根据疾病的疑难程度、治疗的复杂程度以及资源的消耗水平制定的,基于临床诊疗的真实世界形成。一线医生应该通过对病种的分析去研究自己所在学科的发展。

“研究学科的具体情况更有助于我们开展新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目前,肺癌微创手术已成为日间手术,很多肺癌患者可以当天做完手术,休息2小时后便自行回到病床,进行常规检查后下午就出院,实现了日间诊疗。”黄伟青介绍。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DIP付费,患者的治疗费用下降了,住院时间缩短了,医院胸外科的平均住院日是1.5天,全院的平均住院日是5.9天,患者的获得感得到增强。”黄伟青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