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经济学问题。

一个富人,雇佣一个穷人去擦玻璃,谁最吃亏?

从劳动报酬来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差不多。

但是从人生来看,富人掌握了主动权。

富人考虑到自己有更重要、更多收入的事情要做,因此不愿意花掉自己的时间,在擦玻璃这件事上。

穷人为了满足衣食住行,因此不得不代劳。并且给多少报酬,多半是是富人说了算;穷人只能答应,若是他不答应,有更需要钱的人来做。

这就说明:富人把穷人的时间变成自己的财富,穷人为了富人的财富消耗自己的时间。

鲁迅先生说得很直白:“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时间是有价值的,需要自己去寻找,把握。

01

时间的价值,就在我们的习惯里。

在《读者》杂志里,看到一个故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家汽车经销商,因为生意惨淡而发愁。

他们有一款价值一万美元的车,在市场上几乎处于饱和状态。

有一个销售员提出,若是让买车的人,可以得到一张一万美元、三十年期限的债券,应该很有吸引力。

消息一传出,大量的人涌进了经销店。

我们从长远来分析,就会发现端倪:一万美元、三十年期限的债券,不能直接等同一万美元,而是“三十年后的一万美元”。

把一万,除以三十,就是994美元左右。之后,靠债券的利息,三十年后会累积到一万美元。

一台一万美元的车,降低994美元,也就等于降价了10%不到。折扣不到九折。

从买车的人来分析,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大家都以为,占了一万美元的便宜,却没有把时间成本算进去。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常常发生。

某超市为了卖掉某些库存的东西,不会直接降价,而是花几天时间,给大家发购物券,并且能够购买的东西,就是库存的东西。

过了几天,大家再次到超市,一顿操作,库存去掉了,新的东西也顺走了。

为了一张购物券,很多人起码耗费了两天时间。

某商铺为了促销,就推出了一角钱一个的鸡蛋,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很多老太太,老头子,一大早就起来排队。耗费了几小时,得到了想要的鸡蛋。也就等于,几个小时的价值,也就是几角钱。

某个单位食堂,中午十二点人特别多,员工纷纷排队打饭,耗费半小时。

而聪明的人,到十二点半再去食堂,不要排队,十分钟就吃完饭了。去食堂之前,还能做半小时的工作。

对比之下,排队的人,时间的价值更低。

很多人在赚钱的时候,能够看到空间维度,却没有看到时间维度。换句话说,就是摆在眼前的利益可以看到,却没有想到这些利益,耗费了多少时间。

02

让时间增值,是从改变习惯开始的。

同样一个单位,在不同岗位,一天的劳动的价值不一样。

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区域,经济水平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岗位,日报酬是不一样的。

财富的差距,通过各种对比,就能发现。

可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同样的时间,得到更多的钱呢?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规划好时间,就是规划了自己的财富,赚取财富的路线。一分一秒积累起来,财富就一点一滴地增加。

其一,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提升认知。

提高效率的根本,是找到正确的方法。而方法不是空穴来风的,靠多读书。

人在社会上,把和工作有关的书,读一读,总能和身边的人不一样。

就是流水线上的人,一天读一小时书,多年后就是才高八斗了,也能够去更好的工作岗位,考取有用的资格证书等。

其二,养成统筹工作的习惯,提高效率。

如果烧水要十分钟,那么你坐等的话,起码浪费九分钟。

烧水的时间里,你还去扫地、整理房间,那一分钟都没有浪费。这就是统筹。

人在职场,也是如此。在等待开会之前,你可以用手机找一找资料。在去找客户的路上, 你可以顺便读一本书。

其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深挖财富。

读书再多,听老师讲课再多,老一辈的人教育你再多,你还得有自己的思维。

要懂得,没有深入触及问题的根源,所有行动都是徒劳。

一个问题,盲目开始,一小时都做不好。思考一番,有了思路,五分钟就好了。

赚钱,就要有和人不同的思维,不能对别人的行为,书本知识,照搬照抄。

其四,养成每天存钱的习惯,积累财富。

一些不经意的钱,累积起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天耗费十元,一年就是几千;一辈子就是几十万。

富人巴菲特说:“我的财富来自三种要素的结合:生活在美国、一些幸运的基因、复利。”

复利的来源,多半是你积累的钱,变成了资本。

就算你不投资,也会有利息收入。

03

你每天是用什么心态去上班的呢?用什么方式,度过一天呢?

怎么花掉自己的时间,你就怎么赚钱。

从不得不花掉时间,谋求一日三餐,到主动把握时间,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你就变富了。

赚钱,是因为我愿意赚钱,而不是我不得不赚钱。

休息,不是我无所事事,而是我需要养精蓄锐。

人这一生,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太少也是不行的。

不管你处于什么状况,养成好习惯,生活会好起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