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到来,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了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利用他们的天真和易受骗的特点进行诈骗。7月4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出警告,指出一些学生在假期开始不久就成为了诈骗的目标。骗子们通过网上的抽奖活动或冒充执法机关人员,对这些年轻的受害者进行恐吓和威胁,骗取了他们数千甚至数万元的钱财,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家长们需要提高警觉。

案例1:冒充执法人员调查案件,小学生被骗7万余元

11岁的小祥是泉州某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他经常使用父母的手机浏览视频。6月5日,小祥在浏览快手时,一名陌生人关注了他,并发起了视频通话。通话中,对方自称是警察,并展示了所谓的证件,但小祥并未理解证件的内容。对方随后通过语音电话告诉小祥,他的账号涉嫌违法,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在恐惧中,小祥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发送了自己的银行卡和手机号码截图,以及随后收到的手机验证码。当小祥的父母发现银行账户有转账提示时,小祥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此时已经损失了5000多元。

案例2:通过小红书添加二维码,小学生被骗近6万元

6月8日,五年级的女学生小琪在浏览小红书时,看到了她崇拜的明星的动态,并扫描了文章中的二维码添加了对方为好友。对方声称小琪影响了明星的私人生活,并声称已经报警,需要小琪配合调查以排除嫌疑。在恐惧和压力下,小琪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最终导致母亲账户中的59994元被转走。

案例3:以游戏皮肤为诱饵,小学生被骗6900多元

暑假的第一天,13岁的小学生丫丫在家中使用母亲的手机浏览小红书时,收到了一名自称是游戏主播的陌生人的私信,声称可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丫丫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最终被骗取了6965元。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的民警分析了这些案件的特点,指出诈骗分子首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未成年人的信息,然后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进行恐吓和威胁。他们会要求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操作,并在视频通话中全程操控,以确保能够获取钱财。

为了防止这类诈骗,民警建议家长们应该多陪伴孩子,监督他们的手机使用时间,并定期向他们传授防骗知识。同时,家长应该设置安全性高的支付密码,并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教育他们不要轻信陌生人,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并在必要时报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