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有了互联网、电子书,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方便。另一方面短视频兴起,越来越多人沉迷于刷短视频,似乎愿意读书的人越来少,这种现象在宋朝也发生过。

唐朝以前书籍都要靠手抄,人以藏书为贵。学者因为书籍抄录艰难,很珍惜书籍,因为知道来之不易。那时候书价很贵,唐朝吴彩鸾抄一部五卷本《唐韵》,得到的报酬是五贯。《新唐书》载:“宰相元载,花费一千文钱购书一卷”

宋朝时造纸术印刷术应用广泛,书籍的价格比唐朝降低,根据袁逸先生研究,“宋时的平均书价为每册320文 ,南宋时期的平均书价为每册393文 。刻于宋仁宗嘉佑四年的《杜工部集》定价仅100文。 达官贵人一般都藏书千卷。所以元朝吴澄说:“宋三百年间锡板成市,板本布满乎天下,而中秘所储,莫不家藏而人有……无汉以前耳授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书者事半而功倍宜矣”

李氏山房是宋朝著名的藏书地,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李常年少时于此地读书,他做官后,为了帮助更多人读书,就把书留在僧舍,成为公共图书馆。李常字公择,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学士。他是黄庭坚的舅舅,也是苏轼的挚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称赞他“遇事强毅,不为苟合。”乌台诗案后苏轼贬到黄州,只有李常带着水果去看望苏轼。“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他们的感情亲如手足。应李常的请求,苏轼撰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苏轼驳斥读书无用论,书的好处在于,无论你的天资如何,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比之下奇珍异宝不实用,实用之物用总有用完的时候。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纸张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用简牍书写文字,耗费时间且笨重。《史记》记载东方朔上书汉武帝三千简牍,根据邢义田先生《汉代简牍的体积、重量和使用》研究,三千简牍的重量大约是39千克。需要两个人勉强抬起来,汉武帝看完三千简牍,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526500字130卷的木简版本《史记》重量大约是55.9千克,占地面积是纸版本的225倍!

所以先秦时代只有图书馆馆长老子,能够博览群书。晋国上卿韩荀子,只有到鲁国才能看到《易》《象》与《鲁春秋》。吴国公子季札只有出使上国,才能看到《诗经》。那时候由于缺乏书籍,士大夫学习很困难。但那时候的士大夫却知礼乐,后世人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纸张发明以后,书获取越来越方便,士大夫的学问却越来越简陋。苏轼曾听老先生说:“他年轻时候想看《史记》《汉书》却找不到,好容易找到了,就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还没看完书就没了。”有雕版印刷术以后,诸子百家之书很容易获得了。按理近人的文章学术应该超越前人,可是如今的举子却不怎么读书,喜欢没有根据信口乱说,这是为什么呢?苏轼问的问题振聋发聩,短视频时代,信口胡说的资讯,因为吸引人眼球,就可以大量传播。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 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苏轼叙述李氏山房的来历,称赞他捐书的义举。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苏轼写此文的目的,是让来李氏山房读书者,知道古人见到书有多难,今日学者有书却不知道读,实在很可惜!

知识爆炸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知识,十分方便快捷。还有很多人通过直播讲书者,获取知识购买图书。但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一方面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缺乏深度思考;一方面人们试图通过知识付费,来获取知识,内容却良莠不齐。苏轼的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珍惜书,多深度阅读,因为无论你的资质如何,都能通过看书,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多读书才能识别那些胡编乱造者,不让他们骗了自己,别让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