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香港大学的一位普通老人被颁授名誉院士衔。
作为一个从未受过正式教育,仅仅是大学宿舍的勤杂工,只会写五个字,这位老人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能让她与各界精英、知名学者比肩,获此殊荣?
港大的“三嫂”
1927年,袁苏妹出生于广州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儿时起,她便学会独自料理家务,而母亲的过早离世,让她养成了独立坚毅的个性。
在袁苏妹十岁那年,战火席卷了她的家乡,为了逃生,父亲带她来到了香港。
也正是在这里,袁苏妹与一名厨师结识,并结为夫妻。
作为家中的老三,朋友们都亲切称呼袁苏妹的丈夫为三哥,而身为他的妻子,袁苏妹也就有了“三嫂”一名。
淳朴的厨师与一名善良的家庭主妇,两个普通人本该就这样温暖而平凡的度过此生。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夫妻俩的人生迎来了转折。
1957年,在熟人的介绍下,这对厚道的夫妻获得了在香港大学食堂经营的机会,他们负责住宿生的一日三餐。
工作之余,三嫂更扮演了一位慈母的身份,她将自己对亲生子女般的爱,无私奉献给了这些素不相识的学子。
有人向三嫂诉苦时,她会充当一名安静的倾听者,温柔的告诉他:“要忘掉不开心的事”,并大方的请他喝可乐;
有人生病时,三嫂会出门去给生病的孩子买药,再亲自煎煮好给他送去;有学生因为事情耽搁,没能赶在饭点吃饭时,三嫂会为他们留下热乎乎的饭菜......
三嫂几乎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注入到了这所学堂里、这群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学生中。
尽管三嫂和学生的关系最初是陌生的,但长久的相处,每个人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过去多年,但哪个人在哪年毕业,是哪个系的,三嫂能都清楚的说出来。”一个已经毕业的香港大学校友这样说道。
对此,三嫂坦言,她最怕的事情就是得老年痴呆,她不想忘记这群孩子的名字。
而认识三嫂的学生,心中都将她视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仅对三嫂尊敬有加,还会与她分享喜怒哀乐,互相嘘寒问暖。
当记者问到她,是如何与学生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时,三嫂这样回答:
“我当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他们生病了我当然要好好照顾。”“要拎出个心对人。”
就这样,打饭、送药、聊天,三嫂四十年如一日的做着这份名为工作,但实际已经远远超出工作范围的事。
在香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大学堂有“三宝”————四不像,铜梯和三嫂。
不难看出,在所有人的心中,三嫂是一个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存在。
然而,包括三嫂本人在内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目不识丁,甚至只认识自己名字的勤杂工,有朝一日会登上领奖台,被颁授至高无上的荣誉。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2009年9月22日,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三嫂袁苏妹从副校监李国宝的手中接过证书,被授予香港大学名誉院士。
向来是纯英语赞词的颁奖仪式,也因三嫂破例改为了广东话。
要知道,自1995年起,荣誉院士此等头衔无不是被颁发给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的精英,为何三嫂这样没有什么贡献的一介普通人,能与精英比肩,登上领奖台?
实际上,在三嫂工作的几十余年,她用心对待每个人,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感动了无数处在低谷的学子,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某个难关,并用实际行动感化众人,这在育人成才方面,又何尝不是一种贡献?
俗话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细节,往往最能感动人心。
三嫂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仍能温柔以待,这样的待人处事之道,才是人人对她爱戴尊重的原因。
2017年11月24日,令人敬爱的袁苏妹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为她送行那日,众多身份显赫的业界人士前往为她作最后的致敬,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学生时代,被三嫂照顾过的校友。
普通劳动者所做的事很平凡,但当这些平凡的小事积累在一起,就会变成不平凡的温暖记忆,伴随着他人成长,为他人带去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