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前135年,时汉武帝刘彻悲喜交加的一年。

汉武帝悲的是,曾经一直爱护自己的祖母,窦太皇太后突然离世了,而汉武帝喜的是,祖母的离世让他真正的亲政了。

按照道理来说当时的汉武帝已经二十出头,早就是个成年了,为什么他的祖母在世时,会影响到他的亲政呢?

因为秦朝的前车之鉴,汉朝在建立以后,就没敢再把国家的步子迈的那么大,而是采取了很谨慎的国策,这种国策对于普通国民来说,是个休养生息的好机会,对于没有太大野心的皇帝和大臣,也是一个“放松”的机会。

这种温和的国策在汉朝的初年,也的确起到了很正面的意义,因此窦太皇太后和众大臣,都希望汉武帝按部就班的一直执行下去。

02

汉武帝继位时正逢青春期,他虽然有很强的的逆反心理,但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所以他就只能忍着。

但是等到窦太皇太后一去世,冲动的小青年感觉自己终于无须再忍了,如果此时的汉武帝立刻就莽起来,那他可能就要大业未成,而中道崩殂了。

汉武帝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祖母死了以后,那些因循守旧的大臣还很有力量,而他此时还只是个小青年,所以他就开始找外援。

汉武帝找来找去,找到了儒家的头上,儒家通过“君权神授”给了汉武帝想要的无上权力,又通过“大一统”给了汉武帝想开疆扩土的由头。

汉武帝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之后,也给了儒家一个好处,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3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

这句话出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关曹操去世的章节中。

司马光写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表达的是,当年汉朝因为尊崇儒家,所以天下人都知礼懂礼,所以就连曹操当年那么牛,他本人也没有真正改朝换代,他死的时候也是以汉朝官员的身份死的。

不过司马光在这里可能“忘了”一件事。

公元210年,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的地盘已经初步固定,早就有不臣的之心的曹操,开始谋求自家改朝换代的事,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他发布了一则招聘广告——《求贤令》。

这则广告的内容只有不到二百字,字面的意思也很简单,在一般人眼里,它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目前国家缺少人才,我曹操愿意接纳种人才来投。

04

但有心人却能看明白这则广告中的潜台词:

汉家执行了数百年的以儒(礼)治国,我曹操不打算再执行了,我曹操要改“祖制”了,我真实的目的是改朝换代,你们谁赞成,我就带谁一起玩。

曹操当年虽然没有真的完成最后一步,但他生前却一直在为这个最终目的而努力,而且曹操在世时,还为儿子未来能顺利改朝换代,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锦囊。

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驾鹤西辞,当年的年底,曹丕才走完改朝换代的手续,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小事。

这一年的二月份,一个叫陈群的官员,突然提出了一个议案,这项议案在曹操死后,能立刻就被提出,就说明这是曹操生前就已经开始筹谋的。

05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提案,需要在这个时间点被提出呢?

这项提案是一项有关人才选拔的新章程,它在后世经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

这项制度的表面上的核心,是未来官员的选拔,原则上尊崇前朝的察举制,但加了一个小小的改动,这个改动才是这项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关键。

这个小小的改动叫定品,也就是相对主观的为即将进入体制的人进行分类,这种分类除了向察举制那样考察品行才学之外,还涉及到了家世背景

这条也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只有家世背景好的人,才能被分到高级别的分类中,如果只是品学兼优,那么你就是在拔尖,也只能往下降档。

这个小改变的受益者是谁呢?

自然是已经进入体制内的衮衮诸公,以及家世背景足以让朝廷侧目的世家大族,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

06

这种明显的“人才选拔歧视”,按照道理来说,是很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的,但是它很快就得到了授权,而曹丕也在随后顺利的完成了改朝换代。

因此明眼人立刻就能看出,这其实就是一场交易,曹丕想要把儒家思想浸润了几百年的汉朝给取代,必然要得到体制内外各种人物的支持,而人家的支持也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未来的曹魏朝廷,要永远保障我们这群人的利益。

那么天下百姓怎么办,那些本想通过读书等正常途径报效国家,出人头地的人怎么办,那是他们的大问题,在那些大人物眼里,这些问题连个小问题都算不上。

于是九品中制执行之后,科举制真正推广实行之前,古代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史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