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数十载,若说有一事需日日照做,不然精气全无,那这事就是“睡眠”了。白天人们忙忙碌碌,为了生计打拼奋斗,等到夜晚降临就回归到灯火可亲的家庭,享受闲暇的时光,彻底地放松身心,用舒适的睡眠来缓解一天的疲累。
人不可长时间不眠,这样休养生息的方式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为更好的未来做打拼。但是这“觉”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一切皆由自己的心思,还是须符合规律,这样才能越睡越好。对此老祖宗就曾留有告诫“人睡三觉,命比纸薄”,人生在世,这“三觉”需要谨慎,不然不仅无益,反而为自身增添祸乱,
不睡“气”觉,心旷神怡
为人处世,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但是事事并不会像所预料的那样发展,一定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扰乱心性。突如其来的变故会使人慌乱,全不对付的他人会引发情绪,这样诸如此类的一桩桩小事都积压在心头,等到夜幕降临,昏昏欲睡之时却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甚至郁结成病。
这样因坏情绪而导致的“气”觉却是睡不得的。首先,过去的事就让它随风而逝,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回忆中也是于事无补的,郁郁寡欢放不下的人,又如何迎接瞬息万变的明天呢?想要人生有所成,须得磨炼心性,用更好的心态来抓住即将到来的机遇,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
其次,这样的“气”觉也是睡不踏实的,午夜梦回时心中只有气急败坏,又怎能睡得安稳,第二天的精气神也会差强人意,如此往复,这样的人生只会每日递减,不复当初!
自古以来,长寿的大学者,他们千帆过尽之后,大多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不会过多地被身外之事所困。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直至今日依然影响着很多的人。
苏轼年轻之时虽然通过了科考,迈入了仕途之路。但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使他多次受牵连,曾经三次被贬,换做他人早就自暴自弃,但是苏轼却历尽磨难,反而淡泊了心境,游山赏水,写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千古绝句。
不睡“懒”觉,勤能补拙
“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好的光阴是用来拼搏奋斗的,时光最不等人,在每日的懒散之中,不加以“勤”,最终会在无形之中荒废自己的人生。睡眠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有分寸,在自己舒心之余,也要为每一年做打算,而不是日上三竿还沉醉于美梦之中不愿清醒。看似只有几个小时的差距,但是在日积月累之中,却会成为天差地别。
一代国学大师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圣人,他认为“懒”是需要根治的,“百种弊病,皆由懒生”。在发现自身有懒散的毛病之后,曾国藩立即付出行动加以改变,每天早上6点起床,强身健体,读书写文章。这样的生活习性伴随了他的一生,使他日日都能够有所收获,成为更优秀的贤圣。
不睡“颠倒”觉,顺应规律
黑夜与白天,不停地更替,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于是便衍生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规律来约束自己。在朗朗乾坤之下,人们出门劳作,与人谋事,为生计而奔波。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更好的休息才能补足白天所耗费的精力。
越是老年人越深知这道理的珍贵,跟随万物的规律而养成自己的作息习惯,这样才能汲取精华,神清气爽。但总有些自以为年轻气盛的人,阳奉阴违,每一天颠倒生活作息,这样反而会持续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隐疾,这样生活习惯还是早些改掉为好!
小结
“不睡三觉,命比纸薄”这样的古话其实颇具道理,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所得,时至今日仍然在生活之中有可取之处。每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对生活产生益处,但是很多人熟视无睹,满不在乎,这样反而会损害自身的利益。
人生短短数十载,安逸快活的人生谁都渴望能够获取,但是这心思与方法得用对地方,不然只是白忙一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