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目前各地医疗机构的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如何,是否能够支持2.0改革方案的落地?”8月4日上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国家医保局DRG/DIP 2.0版分组方案第三场解读会上,进行现场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在会上解答,自2019年1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将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列为医保重点工作任务以来,大多数医院都已陆续完成此项工作,意味着我国医保已迈入“书同文,车同轨”的时代。

“我们医院特别注重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广州市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以外,医院内部还将信息系统与医保的智能监控系统连接,按照DIP分值付费的原则,分析各个科室的服务数据,不仅将DIP分值付费改革的工作融入到学科发展中,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黄伟青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石梦竹 摄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已先后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等18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云计算平台规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应用系统技术架构规范》等37项医保信息平台技术规范。通过梳理全国现行近33万条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形成了14688项全国医疗服务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了过去医保业务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等管理服务的痛点。

黄伟青表示,医保系统信息化的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为参保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患者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异地就医,都能更加便利。

黄伟青最后建议,医保的智能审核系统可以与医药管理系统、耗材设备的监控系统,以及医疗质量的监控系统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智能信息系统的体系建设;此外,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能推进无纸化建设,在节能的同时减轻病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后在分值付费改革中,要重视包括护理在内的医疗技术操作,提倡更多的护理的技术以及护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