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去世时已经有九十多岁了,她仿佛长舒了一口气,感觉终于走完了这一生。
然而我知道,对于死亡祖母又是恐惧的。过了八十岁以后,她便开始整宿整宿地不睡觉,而一到天亮,别人都开始起床洗漱,她却躺回了床上。
祖母说其实她是害怕自己一觉睡过去就再也不会醒了......她对这个世界是极其留恋的。
可是祖母生命的最后时光却并不开心,据我的记忆,大多数时间她都坐在窗前,落寞地看着外面,有时候是几个玩耍的孩子,有时候是一只鸟,有时候什么也没有......
家里的人都在忙,没有谁理会她的孤单,而她也找不到事情可做:家里都是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她不懂操作,厨房,有谁敢让她进?
她无所事事,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等待死亡一般,期待是因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所以不如赶紧走了,但那毕竟是死亡,谁不会害怕?
祖母去世后,我一度陷入到自责当中,没有在她活着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她。
可是我亦没有错误,每天的工作堆成山,压得头都抬不起来。现代人有几个和我不一样,都被生活的各种压力压榨着,房贷、车贷以及生活的各种开销。
即便有再多的孝心,又有谁真正能有时间陪伴老人呢?
而祖母的状态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知,人老了还是要找些事情去做,别让自己太闲了,否则的话,年龄活得越大,越是一种折磨。
比如祖母,她晚年衣食无忧,生病也能及时医治,可实际上她的痛苦却远多于快乐。
她没有多少文化,读不了书,电视上的信息眼花缭乱她接受不了,别人谈话她也听不清,即便听见了,聊天内容也插不上嘴。
看上去儿孙绕膝,但其实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却是谁也无法解决的。
杨绛先生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走向暮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情。
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能走多远,更多的时候取决于身体和心态。
老年人的参与感越来越弱,年轻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事业和家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年轻人永远比老年人忙,而朝阳也比夕阳更令人关注和憧憬。
人到晚年,自然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备受瞩目,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调整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善待暮年的自己。
依靠儿女,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可能会收获到很多失望,毕竟他们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老年人那里。
作为老人,要学会给自己找些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才不会觉得生命的无奈。
杨绛先生八十多岁时送走了唯一的女儿,接着又失去了老伴钱钟书。
当时她的天仿佛塌下了一般,她说“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我也想走,可我不能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战场,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她说的责任,是钱钟书先生遗留下来的还没有完成的工作,那是他一生的心血。
所以,把眼泪咽回肚子里,杨绛先生选择了坚强。
年近90岁的她,用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整理了钱钟书生前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的手稿,而这一做就是13年,并且顺利将其出版。
一边忙着钱钟书留下的工作,一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93岁时杨绛先生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96岁时出版《走在人生边上》,97岁时她又正式开始研究哲学,这是她首次从文学跨界到哲学,却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晚年的杨绛先生经历了亲人爱人离开的悲痛,如若换成寻常人可能会被打击到一蹶不振,然而她却以坚强和毅力将自己的事业推上另一个顶峰。
她不孤独吗?肯定有过的。然而她又不孤独,因为她说,她要一个人完成三个人的愿望。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感觉到爱人和女儿始终在陪着她。
人到晚年,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只剩下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而是一个人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
如果你始终忙碌着,你就不会觉得无聊和寂寞,你也没有时间悲秋伤月。如果你找不到活着的方向,那么你能感受到的只是生命的无力。
就比如祖母在世时常说自己像一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每次听到她这样说,心里很难受,却不知道该如何帮她,毕竟她的思绪有时混乱,而我又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假如她能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做,有一些个人的爱好,也能成为晚年的情感寄托。
也是因为祖母,开始理解一些老人为什么热衷于广场舞,也能理解一些老人爱好旅行,还有的老人给自己报了老年大学......
人老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变差了,或许他们并不一定能学到哪种境界,但是只要用心去做了,相信他们一定能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年纪大了,豁达一些,从容一些,拥有良好的心态,虽然明知道不会绕过疾病和衰老,但是有希望的人生,才是晚年最大的福气。
每个人最终都要抵达生命的尽头,这是谁也逃不掉的。
与其纠结于此,不如看开一些,在那一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不要辜负生命的馈赠,给自己找些喜欢的事情去做,别让自己总是闲着。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