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不仅在全球疾病经济负担中高居第五位,还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为13.7%,相当于约1亿人受到此疾病的困扰。其中重度至极重度患者近1000万。这些患者中若同时患有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他们的病情更易反复发作,需要频繁住院治疗,且病死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对于慢性稳定期合并高碳酸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患者,推荐使用家庭无创通气进行治疗,但在如何实施恰当的随访、远程监测及院外延续性管理等方面,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白春学,宋元林教授联袂清华大学医学院廖洪恩教授于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物联网的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得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进行了注册。该研究创新地将物联网医学应用于使用家庭无创通气患者的居家疾病管理中,通过构建物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患者相关参数的远程监测。通过设置预警指标,研究团队能早期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为患者提供了院外延续性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管理进入了精准智慧医疗的新阶段。

图说:基于物联网的无创通气管理模式

团队建立了一个远程物联网呼吸慢病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集成了患者的病情信息、每日呼吸机使用数据以及随访情况等关键信息,而且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自动分析处理,生成报告供医疗管理团队查阅。

图说:远程物联网呼吸慢病数据管理平台

据宋元林教授介绍:当患者在使用家庭无创通气进行治疗时,如果发生治疗时长不足、漏气量过高、呼吸频率过快等异常情况,医疗管理团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数据管理平台监测到,并快速给予患者相关干预措施。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任何设备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拨打咨询热线,由技术服务专员来进行设备的维护和耗材的更换。

本研究是世界首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使用家庭无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管理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提示,经过1年的干预管理后物联网无创通气管理组患者较常规无创通气患者在身体功能、呼吸症状、伴随症状和睡眠状况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物联网组较常规组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再入院时间延长;物联网组患者的急性加重再入院率为34.3%,相比常规组的56.0%低了21.7%。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宋元林教授、白春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廖洪恩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维芃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