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是一种最近新定义的功能性头晕疾病。临床工作者遇到不明原因的头晕,经常简单称其为精神心理性疾病,对该类疾病的不了解使得诊断及治疗均带来极大难度,患者也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

PPPD 的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头晕、不稳和非旋转性眩晕,简单的前庭反射评估到复杂的平衡测试等检查均显示正常结果,患者通常会描述长期头晕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且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

PPPD 的发病机制还在研究中,目前认为是多系统感官整合信息的障碍,该病常继发于前庭神经炎等疾病,但研究发现该类急性事件并不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其真正的发病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治疗方面,抗抑郁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前庭康复治疗等被证实都有疗效。由于多种情况下包括内科疾病、精神疾病和前庭疾病等都会出现头晕,所以对于涉及多学科头晕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 PPPD 的认识及治疗

1、中医对PPPD病因病机的认识

《内经》最早记载了头晕疾病,而“眩晕”则首见于陈无择的《眩晕证治》中,“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陈无择不仅描述了眩晕的临床特征,并且详细说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

其中阐述了七情内伤,动之脏腑自郁的理论,可与外因六淫相结合,相兼为病,且形成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这些又可以进一步导致病证的产生。因此,PPPD 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郁、痰、火、瘀等。

因风致眩,《素问》中记载“眩晕发病,风居其首”,因风为百病之长,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风气来去无端,最为莫测,且外风欲侵人体,当先从太阳,一旦交争,则清窍昏蒙,气机不畅,头目难明,摇摇浑不知人。

因虚致眩,《素问》中记载“上虚则眩”,认为无论是上部气虚不足养脑髓,出现耳鸣、头晕、眼花。明代张景岳更是在该基础上认为不仅上虚,下亦有虚,同时详细论述了劳倦、饮食、大汗等伤阳中之阳,出血、劳伤、崩漏等为阴中之阳。

因郁致眩,《三因方》中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这是情志致眩最直接的说明,即七情内伤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条畅则安,反则逆乱,所以情志在人体正常功能中自有重要的作用。

因痰致眩,《金匮要略》中多有记载“目眩”、“冒眩”、“眩悸”等症状,张仲景首倡“痰饮治眩晕”,治疗眩晕的方剂有10个,其中4 个都为治疗痰饮。

少阳为枢,可以运转气机,使气机升降有序,开合有度,而一旦少阳枢机不利,气久郁不得调达,则郁而化火,致使肝火上炎而阳升太过,清窍失守,心胆热扰不宁,目眩眼花。

因瘀致眩,明清时期大量医家重视血瘀致病,明代杨仁斋率先提出瘀血致眩晕的观点,认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无论是气滞或是瘀血阻滞都会引起眩晕。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出外伤出血瘀积体内阻滞经脉者会眩晕不能站立,胸中有瘀血闭窍者迷失心智,而活血清经散瘀可清晕明智,令人耳目一新。

明代李中梓指出人体有蓄血,气不能降就上逆冲窍,导致眩晕发生。清代王清任认为不仅外损可致瘀,人体内有痰火煎熬也易致瘀,立通窍活血汤一法,专治各种瘀血所致头部病症,尤其治疗头晕头痛奇效非常。

2、中医对PPPD的治疗

在PPPD的前身疾病CSD的概念传入国内后,因其身心疾病的特性,中医界很快根据症状辨证拟方,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晕平方从“因病致郁”与“因郁致病”角度,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

全息汤以斡旋气机、疏和表里上中下、燮理血运为法,疏通三焦气机;还有从肝郁论治,从心肝脾三脏拟方逍遥既济汤。还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枢转少阳、通利三焦、调和肝胆、镇惊宁神,能明显改善患者以头晕为主诉的临床征候群。

曾凤珊等人认为 PPPD 病在气机失常,首在气滞,然后生痰瘀由实转虚,故立“通、泻、补”三法,以四逆散为主通之,再以其他辅助手法清火泻浊。

张志军等从中医“三调”(调营卫、调气血、调三焦)论治法治疗 PPPD 患者,在改善 PPPD 的睡眠障碍方面疗效奇佳。陈祝越从情志抑郁致病的角度,以解郁安神方治疗PPPD 患者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国内多项小醒脑针法、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PPPD的研究发现,针药联合治疗不仅有调整患者的平衡状态改善头晕症状的效果,还能增加睡眠时长和入睡速度、减轻焦虑抑郁状态,同时还可以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

可见,中医药宝库的潜力是巨大的,对于新生的疾病往往可以针对其特点很快找到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但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二、现代医学对PPPD的认识及治疗

1、PPPD的核心症状及临床特征

持续性头晕、不稳及非旋转性眩晕是PPPD的三大核心症状。Bárány 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将眩晕定义为“虚假或扭曲的运动感觉”,不稳定则定义为“直立时摇摆或摇摆的感觉”,头晕是一种“无序空间定向的非运动感觉”。

而非旋转性眩晕定义中包括倾斜、摇晃和滑动感,患者会描述一种头内部、整个头部或身体在环境中发生的运动。功能性前庭疾病可以通过独特症状群来识别,而不需要通过结构上的差异性来否定疾病。

2、PPPD的发病机制

(1)姿势控制的再适应失败

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PPV和CSD患者都在有失去平衡危险中表现出控制自身姿势的改变,比如高频低幅姿势摇摆,而健康的人仅在站在高处使用这种控制姿势的高级方法。

在推测PPPD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中,一些过度依赖视觉刺激进行空间定向的受试者,前庭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非自愿地使用高要求的姿势控制策略,在视觉、躯体感觉和多模式整合方面表现出缺陷。

(2) 视觉依赖与大脑功能区域和连接的改变

PPPD患者多继发于急性前庭病变之后,在一项调查问卷的研究中,视觉因子刺激对PPPD的敏感性(82%)和特异性(74%)提示了视觉依赖的独特性,患者并不依赖前庭刺激而是更依赖于视觉感觉输入。

当PPPD患者做垂直运动时,发现PPPD患者视觉皮层活动的增加和前庭皮质折叠与头晕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初级视觉皮层、视觉关联区域和大脑其他区域之间的连通性复杂变化,这些过程处理和调节对多模态空间运动信息的响应。

(3)焦虑与大脑区域的联系

之前报道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PPPD患者的视觉-前庭皮层功能异常。PPPD患者的神经质与额下回的活动性呈正相关,神经质人格增加了能调节视觉运动的神经网络的活性和连通性。

这说明连接视觉和情感加工的网络中的连通性增加可能使得神经质和内向的焦虑相关型人格特质可能使个体容易患PPPD。焦虑增加可能在视觉-血管相互作用中起作用,这说明焦虑与视觉系统存在某种关联。

3、西医对PPPD的治疗

(1)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主要是SSRIs 及SNRIs,如舍曲林、西酞普兰等。SSRIs是一种常见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能在阻断5-羟色胺被摄取后提升5-羟色胺浓度,可以有效缓PPPD患者的症状。

SSRIs并非单纯的抗抑郁作用,比较可靠的说法是SSRIs类药物具有调节前庭通路的作用,在治疗慢性头晕疾病中治疗结果与精神病并发症之间没有联系,这与PPPD定义的慢性前庭功能性头晕而非精神心理性头晕的概念不谋而合。

(2)前庭和平衡康复疗法

前庭和平衡康复疗法(VBRT)是针对各种前庭疾病患者的既定干预措施,其本质就是一种系统性地引起眩晕的自感运动,通过促进对周围或中央前庭缺损的补偿来起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地使用虚拟现实和其他技术来增强前庭康复,眩晕和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疗法正变得普遍,并且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前庭康复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3)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社会干预,目的是改变行为、认知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不良模式。CBT 早期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后来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精神健康问题。

在国内的研究中,将CBT与舍曲林联合起来治疗PPPD,发现增加CBT 可以减少舍曲林的剂量,并明显提高舍曲林治疗PPPD的疗效和可接受性。

(4)电刺激治疗

无创电刺激(NVNS)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一部分PPPD 患者表现出的姿势不稳、眩晕发作及焦虑等精神共病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短期的无创电刺激改善了难治性的 PPPD 患者恶心、心跳加快等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这可能与 PPPD 潜在的病理机制有关,大脑重要区域的刺激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或许是其共同生理基础。然而对于这种新式疗法,尚未经过随机对照试验,并未在临床大规模实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目前对于 PPPD 的病理机制依然在研究中,对于 PPPD 的影像学检验方兴未艾,一旦有突破性进展可能会提供有效的检查诊断依据,但可惜的是尚且没有一个可以将其统一起来的学说,各种研究结果纷乱。

由于PPPD传入国内的时间尚短,在临床上的知名度不高,国内大多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对该病了解不多,造成临床诊断不明确,治疗上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上带来难度,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其概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