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中具有自限性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多为突发的单侧面部受累,如患侧皱眉、闭目、鼓腮无力,口角向对侧歪斜等。

因面神经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当今社会大众的容貌焦虑现状,不能即早恢复或恢复不完全甚或遗留严重后遗症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交际生活、降低生活质量,造成患者自卑、焦虑、抑郁等的负面心理情绪,久之造成严重的社会压力。

一、中医对于面瘫的认识

1、面瘫的病因病机

①内因致病说:素体虚弱,或平素劳作过度,肝肾亏虚,日久损伤正气,虚邪贼风等病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外出发为面瘫。

或日久阴虚风动,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经筋失养而致面瘫。亦或因七情内伤,气机逆乱,经络疏泄失常,加之风邪客于头面,经筋失养而致面瘫。

②外因致病说:“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说明即使正气充足、体质健壮之人,受风邪侵袭易会导致本病。

无论正虚与否,风邪是本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且毋庸置疑。“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风邪善与他邪相兼致病,且头面为诸阳之会,故风寒之邪侵袭机体头面经脉,致筋脉痹阻,拘挛失用而为面瘫。

风热之邪侵袭头面,致经筋失于濡养,弛纵不开发为本病;基于痰饮随气流行、致病广泛的致病特性,风痰之邪流注机体头面经筋,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经筋功能失调而致面瘫。

2、面瘫的病位

《灵枢·经脉》最早记载了经脉的相关内容,据其内容可知,直接循行于头面部的经脉为手足三阳经;《扁鹊心书》首次提出了从手足少阳经论治面瘫的经验,《备急千金药方》言“皆风入脉而发病”等。

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面部,风邪侵袭人体脉络,致经脉受损,痹阻不通,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而直接影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面瘫。

部分医家认为面瘫病位在于经筋,控制着面部肌肉功能的正常运行。同时,十二经筋是归属于十二经脉的循行于体表的筋肉系统,分布于浅表肌肉,易遭受外部邪气的侵袭,故从经筋论治面瘫得到了现代诸多医者重视。

3、中医对面瘫的治疗

(1)分型论治

张海燕通过对风寒袭络型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给予小续命汤联合针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面神经功能障碍和缩短病程,说明精准辨证对于疾病的治疗可以做到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2)分期论治

田卫卫主张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邪气盛,中药给予牵正散合葛根汤加减以驱风散寒、通络濡筋,静止期标本兼顾,中药选取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以养血活血、温经活络,后遗症期选择补阳还五汤以气血双调、祛瘀通络。

任文基于脉象理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总结归纳,得到了不同分期对应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相应的不同脉象的结论,为临床辨治提供又一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3)多法联合论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学者们就提高面瘫临床疗效这一目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结果证明多法联合应用较单一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金明卜对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刺络拔罐祛瘀泄热,温通经络,针刺祛邪外出,濡养经脉。经过对评分标准的数据统计分析,联合治疗组可以大幅降低症状积分、FDI评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二、西医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发病机制

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①病毒感染学说:病毒感染之后经过神经轴突进入人体,在局部得到少量复制。

随之进入皮肤神经元,沿乳突上行至感觉神经节,造成局部可逆性组织损伤,局部血管不能营养神经,使面部神经失去控制功能发为本病。目前,诸多报道均提出面瘫与病毒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②微循环障碍学说:由于面神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面神经起自脑桥面神经核,经由内耳道穿行于在颅骨底端进入颞骨形成的弯曲而狭窄的骨性管道,因骨管狭窄而长、侧支血管较少,代偿能力差,易引起缺血性病变,使之成为大脑诸多神经中最脆弱的一条。

外邪侵袭以后,面神经的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继而使局部血管受到压迫,而其由于受到压迫,运行不畅通,导致水肿更严重,面神经进一步受到压迫,故极易导致面部瘫痪。

③免疫反应学说:该假说认为本病是一种急性的周围神经脱髓鞘性疾病,根据自身免疫性理论,神经脱髓鞘与巨噬细胞唇齿相依,并且炎性细胞在患者面神经周围被发现。

同时,细胞免疫机制参与本病的发生,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进而引起面神经分布的组织肿胀,结合其自身解剖结构的特异性,神经压迫受损严重进而导致面瘫的产生。

④遗传因素:部分患者的家族基因可以导致面瘫的发生,其中家族性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更为常见,故学者推测本病可能与遗传相关。

⑤环境因素:在自然界的气候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冷风、感冒等均可引起该病。遇冷刺激,头部和面部的血管会收缩变形,这可能导致面神经的缺血缺氧、水肿。

2、影响预后因素

经过研究,目前认为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大致如下:①年龄:本病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及青年患者较于年老患者来说,其面瘫病程更短、预后更好、后遗症发生率更低。

老年人面神经受损之后由于其面部皮肤松弛、神经修复能力弱等因素导致面部功能恢复存在阻力,面部不对称更为明显,故临床中可将年龄纳为判断预后的参考因素。

②面神经损伤程度:袁爱红等通过临床试验分析,提出面神经损伤严重,即使进行干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故其损伤程度与预后情况呈正比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观点一致。

③面神经受损节段:在临床中,本病患者部分兼有伴随症状,如耳廓疼痛、流泪、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研究表明这些伴随症状与面神经的受损部位关系密切,同时,损伤节段越高则更大机率存在遗留症状。

④早期未介入规范治疗:指南推荐在发病72小时内应及早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介入治疗,否则影响疗效,吴俊在对面神经炎后遗症状进行分 析后亦证明此因素的重要性。

⑤血糖情况:研究表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伴有血糖控制不佳者则预后往往不良,可能与血糖对于微血管损伤、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有关,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进而影响病情好转。

3、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目标是改善面神经缺血缺氧、水肿状态。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减压、眼部保护、神经康复 训练、高压氧治疗和理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此三类。由于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规范合理地调整药物剂量、应用疗程等使之更好地与非药物治疗手段进行有效结合,趋利避害。

临床中不管是单纯药物治疗还是各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中均成效明确,但目前临床更倾向于多疗法联合应用,是因为多疗法联合应用往往可以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临床疗效。

三、总结

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尚存在一些不足。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减压、眼部保护、神经康复训练、高压氧治疗和理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为辅,疗效明确,已被纳入指南广为熟知。

同时,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医治疗手段也是丰富多样, 如:针刺、艾灸、电针、耳穴贴压、中药、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放血或多法联合等应用于临床治疗,疗效亦是有目共睹。

中医对其治疗的优势体现在:不仅能够祛除致病因素,改善患者局部症状,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患者脏腑机能,使气血调和,正气充足,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是,针对目前各种治疗手段的不足我们也不能忽视,譬如:目前,尚不能从病因上对本病进行特效治疗,部分患者存有后遗症状;基于可能的合并症、用药后潜在的副作用等种种因素,部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并不适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外科手术减压的时机、风险以及获益程度等现实问题;针刺介入时机、选穴用穴等仍未有统一标准,针刺、中药、艾灸等疗法需持续性治疗,可能会因工作等意外因素影响患者的持续性诊疗,不能把中医的治疗优势完全突显出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