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报道
继1月销量承压、2月遭遇“滑铁卢”后,3月日系车企仍未打出翻身仗。
4月8日,日产中国公布了3月销量成绩,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3月销量为5.99万台,同比增长10.1%,环比增长43.3%。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5.65万台,轻型商用车事业板块(郑州日产)销量为0.34万台。
今年1~3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16.73万台,同比微增3.3%。
“本月,日产轩逸系列、天籁和SUV系列车型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PATHFINDER探陆上市以来收获了很多的用户订单。”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的状况依然复杂。
3月本田中国销量依然未能回暖,当月本田在华销量6.04万辆,同比暴跌26.3%,创下了自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纪录。本田在华合资公司方面,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3月销量分别为3.01万辆和3.03万辆,同比分别下滑27.98%和24.6%。
今年1~3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20.69万辆,同比下滑6.11%。其中,广汽本田累计销量为10.84万辆,同比下滑8.11%;东风本田累计销量为9.85万辆,同比下滑3.80%。
一直扮演日系合资领头羊角色的广汽集团旗下另一日系合资品牌广汽丰田也出现明显下降,3月共销售5.54万辆,较去年同期的8.13万辆下降31.9%。
截至发稿,一汽丰田暂未公布2024年3月及一季度销量数据。
此前凭借高保值率、燃油经济性高、维修费用低等优点,日系车在国内市场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以及本土汽车品牌的优势逐渐凸显,主流日系品牌在华渐行渐远。
过去一段时间,日系合资品牌在华零售份额起伏不定,低谷时仅为16%左右。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0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49%。其中日系品牌零售份额降至13.8%,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日系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困境日益加深。
3月中旬有消息称,日产汽车计划将中国汽车产能最高缩减30%,从160万辆降至110万辆;本田计划将中国工厂的年产量削减20%,从近150万辆降至120万辆左右。不过双方暂未对前述消息作出回应。
对于重度依赖燃油车的合资品牌而言,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比自主品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它们既要守住燃油车的底盘,又要尽快把新能源车短板补齐。
在国内电动车市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因起步更早也拥有了先发优势,中国用户呈现出愿意为电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付出更多资金成本的态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崛起,对传统汽车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模式、市场竞争、供应链、就业以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尽管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战略似乎未得到充分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地位。面对比亚迪等本土制造商日益激烈竞争,日系车企如何稳固并拓展自身的市场地位,是一场对智慧与实力的考验。”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合资车企也坐不住了。
一汽丰田推出“以旧焕新20亿钜惠”活动,其中包含至高1.6万元的置换补贴、车主入店即享价值498元回厂礼等福利;广汽本田也在通过降价刺激消费,雅阁、皓影、奥德赛等推出4~5万元的补贴政策;东风本田则借助最新的金融政策“参战”,比如购CR-V可享以旧换新0首付、至高2万元补贴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龙年春节复工后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半个月内密集推出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共10余款主力车型的荣耀版本,价格直逼合资燃油车核心区域。比如最先推出的秦PLUS荣耀版车型上市以来持续热销,3月周销量连续四周突破1万,蝉联全品类汽车周销冠军,在其带动下,3月秦家族销量达到4.06万辆,环比大增150.6%。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至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中国汽车公司新能源产品加速投放将会蚕食合资品牌市场,未来3至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
如何在中国更快转型并实现增长,成为“日系三强”必须给出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丰田”们也在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3月15日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开始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合作,涉及汽车软件平台、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核心部件等。日产公司首席执行官内田诚说,“本田和日产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我们基于这一共识达成了这项协议。”
丰田最近也被传出其全球车型智能驾驶方案将采用“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联合方案模式,Momenta和华为分别提供软件和硬件方案,三方深度合作并整合。知情人士透露,丰田预计在北京车展期间正式对外宣布具体计划。
有汽车行业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合资企业是纯粹的中方向外方学习,现在双方应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应对汽车产业的技术革命。对合资企业而言,不应该放弃中国市场,要放下身段,与中方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探索下一代汽车包括新能源、新动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第三生活空间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坐稳中国市场,再回到智能化、电动化尚未爆发但即将进入爆发期的欧美市场。”
在他看来,合资企业要想在中国继续生根,首先要贴近中国用户在中国做开发,他们有雄厚的资本、有技术积淀,能否活下去取决于其态度和努力,如果偏重利润就只能放弃中国市场,现在大家都在试错,裹足不前肯定会被淘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