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正式进入了芒种节气,今年的芒种交节是在四月二十九,芒种是一个“五月节”,因此,民间就有了今年是“早芒种”的说法。
不管芒种是早是晚,提起芒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忙”,毕竟这个节气是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老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过了芒种节气在播种就算“晚种”了,农作物的生存率就会降低,所以一般就要在芒种节气结束前,夏收夏种就要结束。
芒种与立春、立夏等节气一样,不仅是一个农耕节气,还有着多样化的习俗,从玩到吃一应俱全,如祭花神、安苗、打泥巴仗、吃苦味等等,其中祭花神这个习俗也在《红楼梦》中描绘过,大观园群芳送花神,好不热闹。
进入芒种,意味着仲夏时期正式到来,天气也将会进一步的炎热,在孟夏与仲夏的转换之际,人们更是要注意身体,没到芒种节气,农村就会有一句老话“避色如避乱,少吃申后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早点了解。
“避色如避乱,少吃申后饭”
是出自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原话为
”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后饭”
,芒种仲夏开始,天气逐渐炎热,仲夏期间也包含着梅雨季节,因此更加潮湿、炎热,这句话可以说是芒种的养生准则。
其中
“避风如避箭、加减逐时衣”,
比较好理解,进入芒种节气,雨多风大,人们要避免冲风,因为雨多,气温波动也相对较大,人们也应该随时增减衣服。
我们先来了解“避色如避乱”是什么意思?
农历五月在古代被称为“恶月”,因为此时天气炎热,疾病很容易传播,而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的时候也是
“毒日”
开始的时间,至此推后九天均为“毒日”,其实芒种与端午邻近,今年只是因为“早芒种”的缘故,导致芒种与端午相差的时间比较多,正常来说,芒种是五月第一个节气,而端午也在五月初五,所以芒种也是“毒日”。
“毒日”期间,民间有着“躲五毒”的习俗,毕竟这个时间段天气逐渐炎热,蛇虫鼠蚁也都开始活跃起来,因此在这段时间也有很多的禁忌,
其中有个习俗叫“归宁”
,这个习俗和小满节气的“看麦梢黄”类似,都是女方回娘家的习俗,但不同的是,“看麦梢黄”是回娘家探望一日,而“归宁”是要在娘家待到“毒日”结束。
为什么会有“归宁”的习俗呢?
这主要源于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人看来,五月天气炎热潮湿,此时正是阴阳两气浑浊、混乱之时,此时人们如果进行“房事”可能会影响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对应着五脏六腑,阴阳失调就会损伤五脏之气,为了避免就有了芒种前后
“避色”
的说法,以免纵欲过度,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女方一般要与丈夫暂时分别,前往娘家“归宁”。
还有一个说法,一般纵欲过度往往会造成精神疲惫,而芒种节气是农忙的关键时期,农民要抓紧时间追赶农时,此时干什么事情都要精神饱满,不能懈怠,“避色如避乱”也是为了在芒种期间,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繁忙的农事。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少吃申后饭”有何道理?
申时指的是15点—17点,“申后”指的就是17点之后,也就是下午的五点之后。
在古代,特别是秦汉之前,我民间一直都是
“一日两餐”
,而不是现在的
“一日三餐”
,古代的“两餐制”一般都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进行,这也符合古代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生活习惯,古代天黑后一般是不吃饭的,因为当时晚上都会宵禁,而且夜晚通常比较黑,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夜晚吃饭也不方便。
一直到了隋唐时期,“午食”的习惯也逐渐出现,但当时也只是一些富商显贵才能“一日三餐”,大多正常的百姓依旧是一日两餐,到了宋朝,经济日益发达,夜晚也取消了宵禁,晚上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此时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
因此,“少吃申后饭”可以理解为晚上少吃,睡前不吃,改掉吃夜宵的习惯,毕竟吃夜宵后,胃肠需要继续工作来消化食物,这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失眠。
总结,“避色如避乱,少吃申后饭”这句话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跟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总结出的养生准则,其中这句话并不是说单单适用于芒种,每一天都受用,减少“纵欲过度”,保持规律的饮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