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内部的隆起物,即肠息肉,可能在早期就通过排便时的微妙变化向我们发出信号。不要等到病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才去察觉。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出现的异常增生,它们可能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出现,尤其是在结肠和直肠区域更为常见。一位年轻人在体检中意外发现结肠上有几处小隆起,随后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移除,当时并未感到身体有何不适。然而,医生提醒说,肠息肉有复发的可能,建议半年后复查。但这位年轻人由于没有感觉到任何异常,便忽略了复查的建议。一年后,他出现了便血的症状,持续了一周后,他决定就医。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肠道内出现了更多体积较大的息肉,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肠癌三期。

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通常与肠道炎症有关,而腺瘤性息肉则与肠黏膜细胞的更新失衡有关。生活习惯对肠息肉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肠息肉的风险。此外,年龄增长、胆汁代谢紊乱、遗传因素、慢性肠道炎症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都可能与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肠息肉的存在可能在早期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随着息肉的增长或恶变,可能会出现一些警示信号,如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腹痛、息肉脱出肛门等。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肠息肉是否会发展成癌症,取决于其类型。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则被视为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的风险较高。大多数结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至10年。因此,一旦发现肠息肉,应立即进行切除并定期复查。

即使肠息肉被切除,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辉指出,切除后肠道内仍有可能出现新的息肉。因此,定期的肠镜检查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加强监测,以早期发现并防止癌前病变的发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