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不论进哪个群组,有个话题是极度撕裂,一定会引发论战,最后收不了场的。
那就是中医。
虽然大家对中医、中医药、中医学、中草药等概念都不一定很清楚,但是不妨碍漫无边界的相互攻击。
关于中医,我写过一些文章。
《抗疫救国,走向世界,中医大发展从放下“包治百病”开始》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中医,也根本接触不到高段位的中医。
真正的好中医,是真的很神奇,你见到了才知道。
而且真正精通西医的医生,同样也对中医非常尊重。
相反,恰恰只有那些对中西医都不怎么了解或者理解粗浅的人,才会不设讨论前提的互相攻击,单纯强调自身有多么神奇,抬自己之前都习惯性踩别人一脚。
可是,不论怎么说,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按道理说,新冠这种大瘟疫流行,本来正应该是中医大放光彩的时候,事实上,虽然中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实实话实说,也没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一开始在武汉试行,特别好的效果,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不了了之,然后是北方的药不好使,又说不对症什么的。
不论是方子出来的及时度、有效度、宣传情况,还是针对南北方差异的“个性化方案”,人财物各方面都远远没达到预期。
靠那么几个老中医,怎么可能悬壶济世?国内的人力资源都紧张,更不要说能造福全人类。
中医的发展,太慢了,跟不上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可是现在,真正大发展的机会来了。
人工智能时代,首先出现极大提升的应用领域,就是在医学。
不光是西医诊疗,这个信息化数据化倒是已经做了很多年,但是中医的数据化智能化问题,似乎一直都面临艰难险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专家学者就作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中医的初次尝试,获得成果较为有限。经过层层迭代、升级、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存储、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都渐趋成熟。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医疗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运用A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助推智慧中医药建设也被不断写入国家纲领性文件。
中医的那种“望闻问切”太过依赖于中医医师个人的理解,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总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不仅很难传给徒弟,也很难形成普惠性的诊疗。
但是,如果借用人工智能的巨量数据投喂,就很有可能产生“AI名中医”,如果有足够的数据大模型做支撑,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率较高的诊断结论,比一般的中医医生都要准。
同时,中医药抓药的配比也可以做类似个性化尝试。
中医+人工智能更是被给予了极大的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地,让传统的中医药焕发时代生机。”
但其实,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都似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中医也是。
研究进行了好几十年,但是真正的突破总是有限。
总是在强调不能双盲实验,强调特殊性,强调经验,强调差异性,但其实到现在,我们连中医自己各个所谓“派别”的数据壁垒都没有打破。
其中很多并不是不好做,而是利益作祟,真正想做这个事并没有那么难。
而且,你不做,人家就做了,比如一直抢我们中国瑰宝的日本,就很有头脑,他们一定会搞。
甚至,伊拉克、乌克兰都可以做一些类似的。
巴格达中央技术大学(MTU)和南澳大学(UniSA)的工程师们使用了 USB 网络摄像头和电脑,拍摄了 50 名患有糖尿病、肾衰竭和贫血的患者的舌头图片,并与一个包含 9000 张舌头图片的数据库进行了比较。他们使用图像处理技术,以 94% 的准确率诊断出了这些疾病。
MTU 和 UniSA 的副教授 Ali Al-Naji 及其同事们发表了一篇新论文,回顾了基于舌部颜色的计算机辅助疾病诊断在全球范围内的进展。Al-Naji 副教授说:“几千年前,中医就开创了通过观察舌头来检测疾病的做法。传统医学也一直支持这种方法,证明舌头的颜色、形状和厚度可以揭示出糖尿病、肝脏问题、循环和消化问题以及血液和心脏疾病的迹象。现在,基于舌头外观诊断疾病的新方法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和摄像头 —— 甚至是智能手机 远程进行。计算机化的舌部分析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以安全、有效、简单、无痛和经济的方式帮助远程诊断疾病。这在后疫情时代尤其有意义,因为人们可能无法轻易地到达医疗中心。”
2022 年在乌克兰进行的一项针对 135 名 COVID 患者的舌部图像分析显示,64% 轻度感染者舌头呈淡粉色,62% 中度感染者舌头呈红色,而 99% 重度感染者舌头呈深红色。之前使用舌诊系统进行的一些研究也准确地诊断出了阑尾炎、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
而且,这个大数据投喂,是中国独有的,也不需要特别大的算力什么的,只要相关主管部门主导核心数据,赋能民营企业去做,就有实现可能跨越式发展。
咱中华民族智慧博大精深,但怎么把它落实落地,造福全人类,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再干不好,再一味找理由,真的说不过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